“中国大熊猫之父”胡锦矗病逝,享年93岁(4)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记者问胡锦矗,收到了夏勒争取的靴子吗?胡锦矗回答,收到了,可并没有怎么穿。一来当时靴子数量不多,穿上显得自己太特殊;二来在野外搞科研就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在夏勒没来之前,我们已经靠着这样的装备做过研究了。那时候更艰苦,没有塑料,我们就带油布;没有羽绒服,我们就去县里的旅馆租被子,那种老棉絮又厚又重,很不方便。不过,因为我是真心想研究大熊猫的,所以就不觉得这些辛苦是辛苦。只有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才会觉得遇到的所有事情都是困难。”胡锦矗说。
从“五一棚”开始的希望
在第一次野外调查后,国家决定继续加强大熊猫的生态学研究,于是 1978 年胡锦矗的团队便着手在卧龙保护区建一个生态观察站。这个观察站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要离公路较远;二是交通要相对比较方便;三是要在大熊猫活动区域的边缘地带。胡锦矗他们走了好多地方,最终确定了现在“五一棚”的位置。而之所以叫“五一棚”,是因为从厨房到取水处需要走51级台阶,这是胡锦矗起的名字。
胡锦矗教授为学生授课(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供图)。
四十多年来,以“五一棚”为起点,无数科研人员从这里出发,将他们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大熊猫保护事业。从1979年开始,胡锦矗带了31年研究生,当他的学生并不容易,必须上观察站,睡窝棚。白天跋山涉水采集样本,晚上就在窝棚里上理论课,或是在炉火旁记录野生大熊猫的生态习性。
1985至1988年胡锦矗再次挂帅,开启了我国第二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让人们捏了一把汗。与10年前相比,野外大熊猫的数量仅剩1100余头,种群繁殖前景堪忧。胡锦矗告诉记者,这是由于80年代初的“竹子开花”之劫,以及栖息地破坏、偷猎等原因。
在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与国际合作后,中国的大熊猫保护事业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走廊带”已初步形成。1999年到2003年的第三次大熊猫调查,野外大熊猫数量已恢复到1596只(不含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