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熊猫之父”胡锦矗病逝,享年93岁(3)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胡锦矗和他的队员们最终历时4年,行程9万公里,写出了一份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确认当时的野生大熊猫约有2400只。
弯刀砍出来的发现之路
在胡锦矗的记忆中,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是很难行走的,人在其中只能用弯刀边走边砍。不仅如此,胡锦矗与他的队员们还要趴在雪地上细细辨认大熊猫的足迹;倾听大熊猫把嫩竹嚼得嚓嚓作响的声音;钻进大熊猫用身体挤出来的竹林“隧道”,有时积雪会从头上脖颈上灌下来,把棉服冻成僵硬的冰甲。一次,胡锦矗在青川县摩天岭独自追踪大熊猫,突遇暴风雪,从早晨到深夜,他连续走了14个小时。就在命悬一线之时,他举起信号枪朝天射击,“砰”的一声,七八里外的同事们循着信号赶来,找到一个冻僵的“雪人”。等他从昏迷中醒来,看见所有的人都围着他哭泣……
还有一次,调查队在汶川县草坡原始森林中迷了路,一个个都渴得慌。抱着绝不能让队员牺牲在森林里的心情,胡锦矗开始四处寻觅水源。最终,他发现有不少泥炭藓,使劲一挤,水就滴滴嗒嗒掉下来。
“嘿!有救了!”胡锦矗心想。
最后大家边走边找,又陆续收集到两饭盒泥水。就着泥水,倒点米,这一顿充满泥土味道的米饭让他们走出了绝境。
事实上,在原始森林里,泥土米饭算不上艰苦的食物,胡锦矗和队员们的食物通常都非常简单。印象最深刻的有“三吹三拍”玉米馍馍和“凉心”包子。何为“三吹三拍”呢?就是把玉米馍馍放在火堆里烤,因为高温加上烟灰,所以吃的时候就要一边吹一边拍。至于“凉心”包子则是由于包子的馅都冰凉而得名。
胡锦矗教授、校友邓启枫与美国专家夏勒博士在野外考察(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供图)。
1980年,中国与世界基金会合作,在中国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成了胡锦矗的“战友”。夏勒回忆起当时中国的大熊猫研究院曾经说过,胡先生打了厚实的羊毛绑腿,用来防水和防寒,脚上却只穿着单薄的黄胶鞋,我在心里记下,要设法替他争取到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