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在北京南五环外的麋鹿,传奇身世不逊于大熊猫(8)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于是,他拿起电话,给复旦大学生物学系同窗、时任国家环境保护局(今国家生态环境部)副局长的金鉴明说明了情况。“他听了之后非常感兴趣,愿意推进。”汪松说,当晚,三人就在北京饭店咖啡厅见了面,“玛雅和金鉴明谈得很愉快,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汪松告诉记者,关于麋鹿回归中国,他当时给玛雅提了三条建议:“首先,这个项目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牵头;其次,麋鹿引回后,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及北京自然博物馆(今国家自然博物馆)负责;最后,第一批麋鹿应落户北京南海子。”
如今看来,汪松的这三条建议后来均成为现实。但鲜为人知的是,其中第三条建议,在当时成立的“麋鹿回归中国项目组”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上世纪70年代,麋鹿专家曹克清曾根据考古遗址出土的麋鹿化石及亚化石,摸清了麋鹿在近万年来的地理分布:北起辽宁省康平,南至海南岛;西起陕西渭河流域,东至沿海平原。
曹克清认为,“麋鹿是一种喜爱温暖湿润、喜爱水域沼泽的南方兽类,也许在中国北亚热带,例如长江下游某平原地带,选择半自然或自然放养的地点是十分恰当的。”玛雅和塔维斯托克侯爵,也有类似的想法。
但中外专家到长江三角洲地区踏勘后,发现这一想法不太可行。野放麋鹿至少需要上千公顷的土地,当时的长三角地区,自然环境好的地方剩余空间不多,空间多的地方又太偏僻,交通不便。
只能另选地方。一些专家又把目光聚焦在地大物博的东北地区。例如,辽宁辽阳金宝湾水库附近,人烟稀少,水域广阔。
汪松反对这一方案。“虽然东北和英国的纬度差不多,但英国四周都是海,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东北冬季气温太低,霜冻期比较长”。他说,“刚刚回来的麋鹿,搞到那么冷的地方,风险太大了。”
汪松和谭邦杰等,坚持把麋鹿落户北京南海子。汪松认为,“南海子是麋鹿的历史分布地、科学发现地、最后消失地,从哪儿来的还回哪儿,这是真正的回家。其次,北京研究机构云集,参与这一项目的官方机构和专家大多都在此地。再者,把麋鹿落户北京更具科普意义,能唤醒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
但现实问题是,南海子已非一百多年前的皇家猎苑了。
“明清时期,南海子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湿地,比皇城的面积还要大三倍,共有五个海子。清末,国库亏空,清政府就把其中的闲旷地亩招佃垦荒,达官显贵蜂拥而至,建起百余座地主庄园。民国,袁世凯又在这里建南苑机场,开办南苑航空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地域变成国营南郊农场,其中部分海子被改建成养鱼池。”南海子文化研究学者张友才,年轻时曾在南郊农场上班,他告诉记者,“当时,北京市场上每4条淡水鱼中,就有1条来自南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