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高阳河——建党99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致敬英雄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刘天义
我第一次见到高阳这条河流,是在前年的夏秋之交。那时,河之源在高阳山东麓流出,叮咚有声,宛然成溪。至山脚,又束汇白石沟、观沟、马刨、响人四泉,东走姜店、马芳营、后聂等村,一渠清水汩汩流入湛河。从此,我的家乡山水概念得到延展,知道了襄城县西南部有“九山十八峰”中的高阳山,以及“五湖二条河”中的高阳河。
在河滨几个村庄逗留期间,我听到马芳营村地下党员王月增的不凡事迹。当时的心情犹如河出山涧,清澈而明快,奔涌而致远,而且大有偶读经典、洗涤思想,牢固信念、坚定信仰之感获。
一
1922年3月12日,王月增出生于马芳营村的一个富裕家庭,自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6岁那年,他随堂兄月如到庠塾念书,成绩都名列前茅,是家里的骄傲与希冀。但随年龄增长,这小哥儿俩对列祖列宗在大明朝任千总、御史大夫等荣耀却慢慢冷淡起来,甚至对曾祖获得慈禧太后赏赐的24扇彩屏也不屑一顾,而对流传当地的古代遗趣却百听不厌,烂熟于心,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产生挚爱。
《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传说高阳踏着黄帝首山采铜的足迹,曾于南面2千米的一座一小山,住了一些日子,后称此山为高阳山。又传居住山东面的姜子牙,用宝剑开四泉而泽被子孙,所居之地为姜店。还传说杨六郎的部将焦赞孟良愤恨佞臣贪官迫害主帅杨延景充军边关的恶行,占高阳山与相邻的仙翁山(今又称孟良山、焦赞山)造反起义,为造福百姓借泉开河,辟高阳河15里水系,浇灌万亩良田。
这些山河故事,钟灵毓秀,抚育着王月增茁壮成长,催化着这位热血少年背叛家庭,抛却富贵,向往光明,走上革命道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成立的襄城县委领导组织各界人士踊跃捐输,支援前线,形势如火如荼,并借助国民党县政府在令武山成立军事教导队之际,委派骨干人员,发展新一批党员,为延安及鄂豫皖根据地输送军事人才。一时,不少“壮志激兮忘身命”的爱国青年,奔踊到县城西南十里的令武山下。
在共产党员堂兄王月如和学友唐守本的引领下,16岁的王月增毅然投笔从戎,冲出藩篱,参加了军事教导队。
数月过去,他的祖父,曾任县衙房吏(文秘职员)的王西三,见两个孙子离家出走,把家族簪缨连承重新兴起的梦想撕碎,加之风烛残年,沉疴不愈,遂忧愤死去。临终,他还呼唤着小月增的名字。
王月增有国学底子,制作传单,书写标语,又快又好。军训中他摸爬滚打,严于律已,考绩出色。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他很快成为一名文武兼备的优秀队员。1939年9月的一天,令武山秋色如锦,山花烂漫,王月增由堂兄王月如介绍光荣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