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大清为何败得如此之惨?(10)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六个月后,英法两国联军卷土重来。
这一次,英国出兵一万二,总司令为格兰特,全权公使为额尔金。法国出兵七千,总司令为孟托班,全权公使为葛罗。
咸丰得知消息后,下令加强戒备,防备英法反击。
1860年3月8日,英法联军抵达香港。
正式开打前,额尔金和葛罗一起向咸丰开出最后通牒,并提出三点要求:
一,道歉,并归还上一年俘获的枪炮船只。
二,换约,承认《天津条约》的有效性。
三,赔款,向英法两国各赔偿军费两百万两。
面对列强的要求,咸丰还算比较清醒,他给出的回复是:钱可以各家赔一百万,但是道歉和换约没得谈。
相比于咸丰,以僧格林沁为代表的主战大臣就更激进了,一条也不答应,不服就干。
见清政府无意谈判,英法两国公使也随即正式对清朝宣战。
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
5~6月,英军占领大连湾,法军占领烟台。由此,英法联军封锁了渤海湾,并以大连和烟台作为攻击天津的前进基地。
得知大战一触即发,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和美国公使华若翰第一时间跑来“调停”。
7月,英法联军173艘军舰,17000人,抵达天津大沽口。
得知敌人来了一百多艘军舰,僧格林沁自以为是地认为洋人长于海战,短于陆战。如果把联军引舰炮射程之外打陆战,必能一战歼之。
于是,清军在开战之前便放弃了大沽口北面的北塘口,给敌以可乘之机。
然而,事实证明无论是打海战,还是打陆战,清军在列强面前都是渣渣。
8月14日,英法联军攻击塘沽,清军惨败。而联军的死伤可以忽略不计,仅1人死亡,15人受伤。
塘沽失守后,僧格林沁带着大沽口南岸的清军往天津方向逃跑。
北岸的一千多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的指挥下,坚守不退,英勇抗击,在打死联军62人,打伤349人后,最终全部壮烈殉国。
8月21日,僧格林沁逃至天津。但天津无险可守,僧格林沁随即又继续撤退,决定在通州附近与联军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