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图书,让我们与博物馆距离更近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目前,我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超过6000家,排名全球前列。每年有数以亿计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在一件件藏品、一场场展览中流连忘返,触摸人类历史与文明的脉动。博物馆是连接藏品与社会公众的桥梁,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博物馆热”的背后,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在“读懂”博物馆方面,科普图书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如何走得更远?围绕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调查。
浓缩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与好奇心;提供跨越时空的文化场域,让人们在宏阔深远的历史空间中,以古为鉴……在博物馆中,我们深入感知历史与文明的光辉,敞开心扉领略文化与思想的魅力。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强调博物馆拥有影响人类世界的巨大潜力和强大能力,能够为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
如何通过多样的教育活动,提升吸引力、亲近观众、促进博物馆与公众的沟通,成为每家博物馆都在思考的课题。
①博物馆的力量正在被“看见”
“博物馆热”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因丑萌而火“出圈”的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玩偶,全网走红“一马难求”;手持一支镇馆文物造型的雪糕拍照打卡,成参观博物馆的“标配”;将精美馆藏文物与现代光影技术、AR技术等融合的“博物馆奇幻夜”,沉浸式观展让观众身临其境……2008年起,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行免费开放,博物馆成为人们向往的热点文化景观之一。日益丰富的展览内容,新颖有趣的主题活动,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
上百万件可翻转、可缩放的“三维文物”,“全景式展厅”让观众可随时踏入历史生活场景,直播导览、在线讲解突破距离空间束缚……近年来,以实体展示为主的传统博物馆纷纷采用数字化技术,拓宽博物馆文化传播渠道,“云游”成为博物馆“常设”选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21年全国博物馆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日益凸显。文创IP,打卡、“云游”博物馆,排队几小时的热门大展,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日渐繁荣,博物馆和考古学不再是冷门的场所和学科,也代表着大众文化素养的提升。
在观众知识需求高涨、参观学习积极性提高的背景下,各地博物馆开发、设计了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国家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设计了4个版本的《古代中国》解说词;故宫博物院开设覆盖从幼儿园到大学12个学龄段的课程体系;上海博物馆的文化考察项目,带领参与者了解当地文化;南京博物院开设少儿戏剧工坊、古代服饰文化课程;湖北省博物馆开办礼乐学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