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理|国际传播视角下的人文留坝(14)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这一年刘邦去世,两年后萧何去世,谥文终侯。临终前,汉惠帝问他谁适合接替相国的位置,萧何向新皇帝推荐了功勋排第二却素来互不待见的老战友曹参。这是一段“外举不避仇”的佳话,但放在波谲云诡的政坛上,或许还有另一重意思,那就是萧何的人情练达:
一则以曹参的功勋和威望,无论吕后还是群臣都能接受,最有资格辅佐新君安社稷;二是若自己不举荐曹参而改推他人,向来瞧不惯自己的曹参如何想?会不会再次出现一批曹党抱不平甚至造反的局面?三则由自己来举荐素不相能的曹参,自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情义,曹参上位后,岂能不护佑萧何一家?
司马迁记载萧何去世时,前一句特意写了他治家的故事,这也是萧何传记中唯一被提及的家庭观。司马迁说:(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萧何是个明白人,他对权势这柄双刃剑保持着清醒,对世态人情有着很深的洞察力。正因为如此,身处权力巅峰的他,才会选穷僻田宅,不盛饰屋舍,并且留下重贤的家训。萧何跟随刘邦出生入死,位极人臣,还能幸得善终,人生能做到这般地步,已经非常明智了。但必须看到,萧何有积极入世的能力,有善始善终的智慧,却无急流而退的勇气。
一方面,这可能是为了顾全大局。萧何身为刘邦最重要的创业伙伴,在整个集团内属于旗帜性的人物,如果他在事成之后迅速引退,刘邦怎么看?其他伙伴怎么看?他能全身而退吗?另一方面,纵观全传,他始终没有表现过退隐之心,连一次行为艺术式的预演都没有。到底是舍不得一家富贵,还是心系社稷江山、天下苍生呢?萧何不是“我将无我”的人,他放不下自己的家庭乃至家族的安危和利益,否则也不会在盛极之时思危,主动自抑自损。也就是说,萧何明白进与退的道理,但是身不由己,做不到主动把握进退的人生节奏。
通过前面两者的比较,再来反观张良,他始终把握着自己的人生节奏。
无论在征战阶段,还是功成之后,张良的言行始终不离“谦”、“抑”“损”“节”“止”这些字,真正从容于世事之间,又能超然于名利之外。今天我们无论读《论语》还是《道德经》,会发现真正的智者和达人,在事业和生活上都深知进与退、行与止、穷与达、用与藏、张扬与谦抑、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之道。千百年来,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赫赫名声的大人物,有几人能够像范蠡、张良这样,善始善终地把住自己的人生节奏呢?其背后的原因,不值得深思吗?
当然,并不是说人一生只有功成身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就算完美人生,那些为了国家、为了苍生、为了真理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大丈夫,理当千古流芳,被后人景仰追效,因为这是不同的价值维度。我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发掘张良的人生智慧,是因为他“知进退”、“知止”,明白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事,什么阶段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进的时候勇猛精进,退的时候淡然洒脱。这不仅是人生态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论。今天,即使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多么重要,多么迫切,难道一味求进,就一定能实现目标吗?或许,在总方向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停一停,按个暂停键,或者迂回腾挪一下,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