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写作-下(创作近体诗的载体)(37)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宋 刘克庄绝无上足担簦至,仅有长须荷锸从。乍可沙边狎虫鸟,谁能池上送夔龙。入耆英社老能几,举力田科今不逢。翠管檀槽方迭奏,未应考击到编钟。《蜡梅四绝》宋 杨冠卿枝上编钟万颗垂,凌寒傲视雪霜姿。从今疏影暗香句,不数西湖处士诗。
第八节 诗中有剑,剑中有诗
中国传统文化中,剑文化也是古代习武之人的精粹,这一点在唐诗中得到集中而广泛的表现。剑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据记载:我国的剑文化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子路见孔子时,曾拔剑起舞。《庄子·说剑》中描述:昔赵文王好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楚汉争霸时,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寿毕,(项庄)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中对越女试剑的描述:越有处女,出于南林……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曹丕自幼酷爱剑术,在《典论·自序》中记述:自己少年开始学剑,曾拜过不少名师,练就一手高超的剑术。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剑舞,经过历代相传,剑舞逐渐成熟,到了唐朝,诗人把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达,他们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推动了体育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公元702年女皇武则天开创的武举制。
武举,又称“武科”,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专为测试武艺人才而设置的科目,是我国古代教育体制中的一种考试形式。它开创了“以武入仕”的先河,为练武之人打开了仕进之门,提高了武士的社会地位,确立了“文武兼备”、“文武双全”为录用、考评人才的标准,促进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武举制的创立提高了习武之人的积极性,对武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当时以及以后的体育运动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唐诗中,剑文化的表现有很多方式。
1.用剑作为装饰品
剑在古代很普遍,不仅因为它携带方便,还因为它是封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帝王将相贵族名士常常把剑当作一种华丽的装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己酉,王冠,带剑”,此处“王冠”是古代贵族子弟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仪式,表示成年;“带剑”也是表示成年的一种仪式,用佩剑显示威仪。周秦汉唐一直盛行佩剑之风,皇亲贵族以带剑来显示威仪,它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诗句“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古诗十九首·陌上桑》)表明佩剑人的地位显赫。
《隋书·礼仪志》载:一品官,玉具剑;二品官,金装剑;三品官,银装剑;侍中以下、通直郎以上,陪侍皇帝带象剑,带真剑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