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需要热情,读诗亦是如此|海伦·文德勒的诗歌批评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文德勒在哈佛上过新批评派奠基者I.A.理查兹的课,后者对她的批评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她始终坚持形式主义的批评立场,着迷于对一首诗的“细读”,对一首诗的形式要素进行精细、冷静如解剖般的拆解与分析。在《巴黎评论》访谈中,她为自己的批评方式提供了更生动的说法,她说自己是“从作家的角度阅读”,“你走进一个房间去描述建筑风格。你从诗的内部说话,就像一个人在观察屋顶和墙壁是如何衔接的,墙壁和地板又是如何衔接的。支撑房间的横梁在哪里,让光线通过的窗户在哪里”。
在《我们隐秘的法则:叶芝与抒情形式》中,文德勒细密、乃至不厌其烦地考察了叶芝诗歌的外部形式(如诗节的外形、诗行长度或诗体)和内部结构形式,探究诗人在费尽心力选择以某些特定形式来写诗时心里在想什么,这些形式对内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这些形式又承载了怎样的文化含义。叶芝说,“书几乎完全依靠风格存在”,他时常会把素材先用散文记下来,再花费大量时间——经常让他精疲力竭——把这些内容熔铸成诗。他选取诗歌体裁、选择某些特定的形式来表达与散文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所追求的是什么?文德勒把自己想象成叶芝,“试图追踪他写作时手和思想的动态”,她的批评所呈现的即是一首诗的“内在过程”,及其美学法则。
文德勒对众多诗人抱有极大热情,比如美国经典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花朵与漩涡》中,她一句一句地细读了狄金森的150首诗,穿过狄金森晦涩的词语迷雾,带领读者走进诗歌内部,就像走进狄金森的内心,向读者指认出狄金森诗歌的形式特点、美学风格以及精神特性。
在阅读文德勒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感叹她对所评对象的了解程度之深、之全面,这背后的唯一支撑物是她对诗歌无比的激情。在《巴黎评论》采访中她说,自己的脑袋里有的只是成百上千句诗。据说她在15岁时就研究过狄兰·托马斯一首诗的30多种手稿。对诗歌执着持久的热情是文德勒的诗评背后透露出的最动人的气息。

写诗需要热情,读诗亦是如此|海伦·文德勒的诗歌批评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12月3日专题《激情与解剖刀:文德勒的批评艺术》的B02-B03。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