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中国的天和地做好我们的绿家园——柴尔红(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中国北部自古“十年九旱”的俗语清楚地表明:那里的常态是降水少蒸发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只是小概率的不正常状态。然而,人工控制自然的水体,进行及时大面积的灌溉,在全年干旱的西北和只有两个月雨季、且变率又大的华北,那种稳定可靠的增产效果比起雨多的南方是立竿见影的,是把命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总体而言,由于中国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无论季风湿润的南方,还是半湿润的北方,大陆性干旱半干旱的西北,从“旱涝频仍、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之国”。几千年来诸如控制水、争抢水的“水事”博弈,应运而生了人文景观中“大一统”的中国特有的文明形态、客观规律、客观事实。
中国的沙漠周围都是高原高山,那一定会有水潜行暗流下来。高山高原是截夺大气水储存冰川水的湿岛和水库,一片沙漠就是一座不花一分钱的淡水储藏库。我们没有基于现代科学认识,针对自己天,针对自己的地,针对自己的人,好好设计自己的家园,只是走一步看一步,在习惯的驱动下由马信缰。现代科学传入中国,我们的工业设计也还正在追赶,农业生产、人居环境、水利水务,要在搞清楚气候地理地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要赶上来。好好设计、经营、管理自己的水。钱学森说清楚了设计的思路和方向“多用光,少用水。”
1、灌溉水利是命脉
季风气候和大陆性干旱气候的几千年中国农业,经历了两次巨变:1、“听天由命”→稳产高产的“水浇地”;2、高耗水灌溉→低耗水高效益的种植。这与欧美国家降水均匀充沛的“雨养农业”迥然不同——不需要大规模转移、控制自然水体,靠天然的降水就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最早摆脱“靠天吃饭”的,是南方季风区的都江堰和北方季风区的郑国渠,及大陆干旱的宁夏平原、坎儿井灌溉等。最大范围最强力度摆脱“靠天吃饭”,还是新中国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和治水措施——大规模转移、控制自然水体进行的农业灌溉——挤占别的地方挤占其他时间段的水资源——生态环境一定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