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中国的天和地做好我们的绿家园——柴尔红(3)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我们以庄稼生长期每亩耗水400方计:一亩地667平方米,相当于需要天上配合600mm降水量。400方是体积,除以面积667平方米=高度0.5997m≈600㎜。也就是说作物生长期每亩耗水400方计算,比较均匀(不能集中降)适宜(适应农作物不同发育期的需求)的降水量是600毫米。每亩地200方耗水就相当于300mm降水;每亩地100方耗水,相当于150mm降水……民勤才110mm降水。一个地方的降水量不到600毫米,还发展灌溉农业,那这个地方一定是挤占了别处的水,或透支了另外时间段上的水。这每亩400方的水浇在地里,只有极少极少的一部分参与了光合作用成为真正的生产水,一部分渗漏下去成为再次重复的水,最要命的是大部分摊薄晾晒蒸发上天再不返还的水——被风吹送到南方东部太平洋上降落,进入全球循环中。
地球上除了青藏高原蒸发的水有就地降落的特征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就地降落的蒸发水现象。
600毫米降水量下的灌溉农业区,全中国有多少啊!实际上每亩地的耗水是400方吗?在西北干旱半干旱蒸发强烈的地方,每亩地1000方水,都计算偏低得很呐!这就是中国真正的“气候问题”。
跟着别人瞎嚷嚷,知道什么叫“气候问题”吗?
中国北方8000年的种植业史上,前6000年以粟为主,是不需要灌溉的夏雨气候下粒食型的粟米“雨养农业”;后2000年,郑国渠修建,“用注填阏之水”来“溉泽卤之地”(这话在埃及就是“留下肥沃的淤泥冲洗可恶的盐碱”)。源自西亚的、西风冬雨气候型的面食小麦取代本土夏雨型气候的粒食粟。小麦的生长期需要冬春多雨与中国北方冬春干旱是恰巧错峰的,于是“抗旱保墒”“春雨贵如油”和“亚细亚方式”“治水社会”就成为中华文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回到最初的源头:图中西亚年降水量蓝色区是小麦源地,10-次年5月是小麦播种收获的时间,在此期间降雨量占90%;中国黄河中下游是7下8上是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0%,种粟不需要灌溉,种麦就必须灌溉,特别是2、3、4、5几个月得操心灌水,否则颗粒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