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名词,也是动词,是女性对生活日常的美学创造(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鹿母夫人的故事 莫高窟第112窟北壁 中唐
这则故事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传统文化里激起了活跃的反响。一个非常有名的效仿事件是,南北朝时,南齐昏君萧宝卷命令工匠把金箔凿刻成莲花的形状,一片一片地粘贴在宫殿、宫道的地面上,然后让最宠爱的妃子潘玉儿在这些金色莲花上行走,用萧宝卷的话说就是:“此步步生莲花也。”
萧宝卷的做法不仅奢侈靡费,而且也缺乏诗意。从记载来看,直到明代晚期,中国女性才终于发明出妙法,让花朵的形象随着自己的行步一一显现。清初人余怀《妇人鞋袜考》中就谈道:至于高底之制,前古未闻,于今独绝。吴下妇人有以异香为底,围以精绫者。有凿花玲珑,囊以香麝,行步霏霏,印香在地者。此则服妖。宋元以来,诗人所未及,故表而出之,以告世之赋香奁、咏玉台者。
如今的人都知道,明清时代,女人缠足。但是,很少人注意,那时女人的一双缠足还要穿高跟鞋,当时的习惯称之为“高底鞋”。

美是名词,也是动词,是女性对生活日常的美学创造


三国朱然墓出土的大漆木屐
当然,高跟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更早的年代。在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由于江南地区湿热多雨,上层社会的人们接受了当地风气的影响,流行穿“屐”。所谓“屐”,就如今日木屐一般,在鞋底前后安装一对齿跟。不过,在那个历史时期,贵族所穿之屐,有些如今日的人字拖鞋,但也有一些实际采用鞋的形制,只是下面装有木或金属的齿跟而已。当时的上层社会标榜举止舒缓,认为从容不迫乃是优雅风度的表现,于是便出现了齿跟超高的屐子。例如江西南昌东吴高荣夫妇墓出土的一对木屐,屐长25厘米,齿跟高达6厘米。
此外,唐代有重台履,据推测也是一种高跟鞋,大约接近清代旗女所穿的“花盆底”“马蹄底”,使整个鞋底增高,由此让身形更显高挑颀长。
恰恰是利用鞋上的高跟,明清时代的女性创出了许多新鲜花样。比如,把高跟掏空,在其底面和侧面都做出镂空花纹,然后,在这鞋跟里安一个小抽屉,放上香料,让香气从鞋跟的镂空花纹中向外发散。还有人在掏空的鞋跟里放个小铜铃,人一走动,脚下就叮铃铃地不断轻响。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