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与国族建构——20世纪40年代的旅边写生的形塑(3)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图2 沈逸千《卫国图》中国画
147cm×79cm 1937年
在《今日之蒙族》(图1)一画中,沈逸千以象征性画面呈现了蒙边西北面临的危局。前景是一对惊呼奔走的蒙古族母女,其身后的4个大帐篷象征了热河、察哈尔、绥远与外蒙古,在热河帐篷之上卧着一只狼,似在指挥群狼袭击其他几处帐篷,察、绥两帐人群混乱,牛、羊、骆驼四散奔逃,远景外蒙古一帐似已被狼群攻陷。画家形象化地表达了他对时局的认识与理解,借族群与帐篷之间的失序,喻指了日本侵略带来的蒙古族与蒙边西北之间的离散。
除了表达对蒙边危机的关切,沈逸千也尝试回溯历史记忆来激发蒙古族同胞的抗战意识。如《成吉思汗之孙》一画将蒙元历史的强大与蒙古族面临的战时危机相对照,展现了蒙汉之间历史与现实的纠葛。《卫国图》(图2)则描绘了骑马扬鞭的蒙古族人,前景奋马疾驰的人物充满紧张感,邵力子显然深谙此画蕴含的战时动员意味,他为此画的题跋写道:“蒙古骑士当为大中华民族复兴途中最英勇之卫国前锋。”在此,蒙古族骑士被看作保卫国家的前锋,也与沈逸千另一件《骅骝图》(图3)中“骅骝殊可爱,勿让倭人骑”的担忧互相呼应。在此叙事中蒙古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彼此相关,蒙古族作为国民感知到国家。
1937年3月,沈逸千“旅行边地写生”画展在南京开幕,他希望借此“介绍绥藏同胞生活实况,唤起民众努力爱护边陲”。此展获得了政界要员邵力子、邓宝珊以及画界陈之佛、潘玉良等人的关注。画家举办展览“并非表扬个人作品,实系将远在绥蒙之边疆实际情形,尽量介绍于东南人士,俾人人详悉绥蒙同胞生活实况,以唤起民族精神对此边陲重地努力爱护,勿使垂涎者得逞”。沈逸千将边地见闻带到内地的同时,隐含着激活边地历史记忆回应时局的考量,正如盛葳所说:“沈逸千还通过图文配合,讲述城池、要塞的历史、典故,从而勾勒出该地从古至今统一的、连续的抵御外辱的脉络。”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蒙古族女性,还是游牧生活和历史记忆,边塞表达都包含重新连接边地与内地、历史与当下的努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更多艺术家到西北旅行,深入雪山荒漠与高原牧场,描绘西北众多族群的生活面貌,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观念的凝聚。
20世纪40年代的西行艺术家多选择在兰州展览,贻管注意到这些艺术家的西行情况,“路线大约是汉中、西安、兰州,以及河西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宁也是要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塔尔寺和番民,阔一点的和军政要人有拉拢,就更要去新疆,经哈密到迪(化),看看天山的风景,再就要到伊犁塔城了,大驾回程必要展览所收获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最多是写风景的,例如祁连山的哈萨骑马啊,维吾尔族妇女的舞蹈啊,等等;其次是古代艺术的模仿,例如敦煌石室的佛像壁画啊,塔尔寺的殿宇供器啊之类;再其次,就是中国旧派画,山水、人物、花鸟”。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