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一座大中桥千载风云变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位于南京城东南的大中桥,从名字到外形都无甚特别之处。然而这座桥却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数次鼎革之际的风云变幻,更与几位坚贞不屈的先贤联系在了一起。桥下的河水流淌千年,也仿佛历史长河的缩影。
一
外地的朋友来到这里,也许会觉得大中桥下就是“十里秦淮”吧,毕竟此地离夫子庙、白鹭洲等著名景点不远。然而,这并不准确。我们不妨看看朱自清、俞平伯两位名家,在他俩同名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是怎么说的。朱先生曰,“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俞先生曰,“渐荡出大中桥了。船儿悄悄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溪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没错,大中桥离真正的“秦淮河”还有一点距离,真正流经其下的,是青溪。
青溪,也写作“清溪”,据《建康实录》卷二记载,“吴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冬十一月,诏凿东渠,名青溪,通城北堑、潮沟。”孙权定都建业后,建太初宫。因宫东侧无险可守,便从钟山引水,在城东修筑护城河,即为青溪由来。现今,在明故宫以东,南京博物院以西,尚有一条清溪路。青溪曾经蜿蜒九曲,北接潮沟,南入秦淮。夫子庙附近的淮清桥,亦得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
《同治上江两县志》载,“自杨吴筑城,青溪始塞……今诸景并废,故道多湮。”九曲青溪,在杨吴修筑护城濠后,多处淤塞乃至消失。清朝诗人陈文述叹曰,“八流都塞尽,一曲见南朝”。
杨吴,又称南吴,是五代十国政权之一,为唐末藩镇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割据建立,仅存在35年就被南唐取代,但杨吴—南唐对南京城的建设一以贯之。南京作为杨吴的西都,由大将徐温(即南唐开国君主李昪的养父)镇守。徐温沿城周开濠,作为江宁府城东城墙外的护城河,当时叫护龙河,后世称杨吴城濠。城濠工程巨大,濠深一丈五尺、阔三十丈,打通运渎、青溪与秦淮河诸水,为今日南京城内水系的形成打下基础。文史学家朱偰先生在《金陵古迹图考》中考证,“及南唐城金陵,青溪遂分为二:其一自竺桥而南,至白下桥入淮,引为城壕。”所以,杨吴城濠最确凿的河道,是今竺桥—逸仙桥(玄津桥)—复成桥—大中桥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