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一座大中桥千载风云变(4)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从金陵走向成仁之路的文天祥或许不会想到,近400年后,再一次面临国破家亡之际,又有一位才学、忠烈均不亚于他的志士,在南京城中英勇就义。
朱偰先生在《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中载,“大中桥一名长春桥,明督师大学士黄道周殉节于此,故又名大忠。”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号石斋,福建漳浦人,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黄道周为人耿介正直,甚至敢直言上疏指出崇祯帝的过失,故屡遭贬官。谪戍之际,他便潜心著述,教育门生,《明史》赞其“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

李昂|一座大中桥千载风云变


1644年明亡后,南明弘光帝任命黄道周为吏部左侍郎。此时的南明国力衰微,奄奄一息。清顺治二年(南明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定都仅8个月的南京被清军占领。黄道周与郑芝龙等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称帝,改元隆武。黄被封为武英殿大学士。郑氏集团把控朝政,拥兵自重,无心抗清。黄道周亲自前往江西策划收复失地,募兵反抗。所到之处云集响应,得义军九千余人。然缺钱少粮,屡战屡败,行至婺源时,遭遇埋伏不幸被俘,后被押解至南京。清廷派贰臣洪承畴劝降,黄道周拒绝,并用对联回复,“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将史可法与洪承畴对比,令其无比惭愧。
公元1646年4月20日,黄道周和幕僚赖雍、蔡绍瑾、赵士超等一起,在南京从容就义。临刑前,黄道周如文天祥一样留下了绝命书,曰“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有义士重金敛其遗体回家乡安葬,在其身上发现写有“大明孤臣黄道周”的字条。隆武帝追赠其为文明伯,谥号“忠烈”。百年之后,清乾隆帝追谥“忠端”,并称其为“不愧一代完人”。
然而黄道周真正的就义地点,恐怕不是朱偰所说的大中桥畔。据《明史》载,“(黄道周)临刑,过东华门,坐不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监刑者从之。”即明故宫的东华门附近。虽然大中桥并非因黄道周得名,其人也非殉节在此,但从“大中”到“大忠”,甚至将黄道周遇害的地点口口相传为大中桥畔,充分反映出南京人民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大中桥几易其名,桥身也屡经整修复建,而这座桥承载过的厚重历史,见证的忠奸之别,值得每一个经过这里的行人细细品味。
(李昂 )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