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一座大中桥千载风云变(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了解过桥下之水,我们回到桥本身。上文提及的“白下桥”,就是大中桥。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设金陵县,城邑在白石山下的“白下村”,“白下”一词也成为了地名。所谓白石山,即今幕府山,因盛产白云石等矿藏得名。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更金陵县为白下县。唐太宗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白下县治迁冶城东。
唐代,今大中桥附近建有白下亭(具体位置在今申家巷),与城西的劳劳亭一样,都是唐人饮酒送别之所。李白就在《金陵白下亭留别》中写道,“驿亭三杨村,正当白下门。”在《献从叔当涂宰阳冰》中又云,“小子别金陵,来自白下亭。”
及至杨吴年间,在东门外初建白下桥。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载“有桥跨濠而处东门之外”,朱偰先生亦考证:“(南唐)东门以白下桥为限,即今大中桥。”杨吴的这座白下桥虽为木桥,却是陆路要冲。南宋建康府观察推官刘叔向的《重建白下桥记》载,“白下一桥,当江浙诸郡往来之冲,不惟士夫民牧所必经行,而日饮万马于秦淮。旬给诸屯之粮饷,舍此无他道。”同时,杨吴将本在东北方向一公里外的白下亭迁至白下桥畔。两处因“白下”得名的景观由此连在一起。
北宋时,白下桥和白下亭仍在。王安石罢相居南京时,也曾在《和叔招不往》一诗中写道“门前秋水可扬舲,有意西寻白下亭。”

李昂|一座大中桥千载风云变


南宋年间,使用近300年的白下桥“旧架木为之岁久朽蠹,若将压焉”,然而前后几任主事官员却无视百姓修桥的呼声,直到宋宁宗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上元县知县郑缉发现白下桥已为危桥,下定决心重建,并图谋长远,用石料修筑桥桩,变木桥为石桥,“为千百年不朽之利”。人们怀着惊喜和怀疑的心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最终仅花费5个月时间就完工。修成之际,“长鲸卧波,飞梁驾虚,材良石坚,天造地设。虽怒涛激湍,疾风甚雨,而过者如登康庄,得大安稳。”同时白下亭也修葺一新,增加三副楹联,气象更加宏阔。
新白下桥建成后,却有迷信的声音提议将桥更名,理由也荒唐,“白下之语不宜于举子”,此提议得到时任江东安抚使兼建康行宫留守司公事李沐的认可,他将白下桥更名为“上春桥”。元朝张铉编纂的《至正金陵新志》记载:“白下桥,一名上春桥,在城东门外,其侧有白下亭。”这个桥名沿用了百余年。有元一代,大中桥附近的水站管船一十九只,马站备马八十八,专供运输物资。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