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八年,北大地下室成了渣滓洞,北平学人如何自处?(2)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借住在西单牌楼左近的朱自清,一早出去买报,本该繁华的西长安街上,“空空的,静静的,胡同口,街两边走道儿上却站着不少闲人,东望望,西望望,都不做声,像等着什么消息似的。街中间站着一个警察,也沉着脸不说话”。
惶惑的北平人被各种谣言包围着:乐观的谣言,认为29军打了大胜仗,事变马上就会结束;高度恐慌的谣言,说日本人会进来屠城。《申报》记载,“一些小市民为着谣言迷惑起来,大批的搬家,在街上乱跑,没有目的沿着马路的两旁奔驰”。
朱自清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宋哲元、秦德纯昨儿夜里都走了!北平的局面变了!就算归了敌人了!”友人还说,我们现在像从天顶上摔下来了,可是别灰心!瞧昨儿个大家那么焦急的盼望胜利的消息,那么热烈的接受胜利的消息,可见北平的人心是不死的。只要人心不死,最后的胜利终究是咱们的!
朱自清相信,朋友的话句句都不错!
沦陷,就这样在大喜大悲中拉开了帷幕。
朱自清及其友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具备超过常人的视野和分析能力,卢沟桥事变后,由于战和不明,他们还抱着和平解决的希望,即便到了29日,他们仍未意识到全面抗战已经爆发。
清华大学教务长潘光旦不信29军会弃守北平,他拄着拐杖,跌跌撞撞地前往军营一探究竟。营房里,早已没有一个官兵的影子。
在清华,潘光旦是大家公认的硬汉。他年少时就遭遇了截肢,凭着坚强的意志完成学业,并顺利地拿到了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毕业文凭。他的弟子、社会学家费孝通说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之刚”。
可是,这一天,潘光旦在军营里失声痛哭。回校后,潘光旦遇见一同留美的好友梁实秋,两人相对无语,唯有默默流泪。
岁数稍大的北平市民不免想起庚子国难,他们一声长叹,机械性地关门闭户,习惯性地躲避兵祸。许多普通市民都认为,日本人拿够了,抢足了,自会撤兵。多则半年,少则一月,北平城还是北平城。
然而,噩梦从“易帜”开始,一天比一天更坏。
为了寻求庇护,沦陷当天,燕京大学第一次升起美国国旗。燕大校友在多年后感叹道:“星条旗啊!多少年来你曾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令《独立宣言》蒙羞的可耻记录,可这一次却使你顿增光彩。”
“当灿烂的美国旗在空中飘扬;太阳旗已遍遮燕京外面的世界了。”史学家邓之诚在去西郊的路上,看到有些人家门口悬挂着日本旗,或在门前画个红圈以示“顺民”,不由发出了“怒其不争”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