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粤韵|三石入地化身城基,见证广州千年变迁(2)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流花湖公园内,一块山石刻着“浮丘”二字。
浮丘石故址反映自然地理巨变
浮丘石既是江面礁石,为何在今西门口附近?现在这一带高楼大厦林立,离珠江也有约两公里。广州博物馆研究员陈鸿钧说,羊城“三石”见证了广州珠江岸线自然地理的千年变化,而“三石”之中,浮丘石故址如今离珠江最远,最能反映这一巨变。
据著名地理学家吴尚时考证,今天的广州城区在6000年前还是一片汪洋,狮子洋的海浪可直拍越秀山麓。秦汉时,珠江江面最宽处超过2000米,今人民路以西都是波光粼粼的珠江水。唐人郑愚在《番禺杂记》里说浮丘石“先在水中,若丘陵之浮,今之四面篙痕宛然”。可见,直到唐代,今西门口外还是多水之地,人们出行往往需借助舟楫,若想歇脚,就可上浮丘石。
自唐末始,浮丘石四周渐渐淤积成陆,与岸相连。浮丘石之东——今人民路一线当时是明显的高地,浮丘石之西是今日西关之所在,地势相对较低,比浮丘石更低了约3米。可以想见,当年站在今天的西门口之所在向西望,浮丘石隆起在城外,周围烟水十里,云霞变幻,美不胜收。
宋代,浮丘石开始有了人文印记。北宋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修筑西城前,浮丘石距广州古城约1500米,西城修筑后,浮丘石距古城不足300米。北宋神宗年间,广州经略使蒋之奇去了一趟浮丘石,便流连忘返,在浮丘石上斥资建朱明观、玳瑁亭等景观,这是浮丘石上最早一批有文字记载的人文建筑。
清代《广州府舆图》上,“三石”清晰可见。
“浮丘丹井”入选清羊城八景
明代时期,浮丘石已与西关平原陆地连成一片,俨然成了当时“文青”聚会的地方。明万历年间,翰林院侍读学士赵志皋到任广州,与蒋之奇一样,他被浮丘石之美景打动,遂大兴土木,重修朱明观,观中建浮丘公和葛洪塑像;又根据传说建造了紫烟楼、吹笙亭、大雅堂和听笙亭,还种了荔枝、梅、竹等。清初大儒屈大均称浮丘石是罗浮山西面的门户,当时的罗浮山已是文化重地,有百粤群山之祖、蓬莱仙境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