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言必称“CP”,背后是一场性政治的革命|文化纵横(19)
2022-10-14 来源:旧番剧
(舞台剧《少年金钗男孟母》即改编自李渔《男孟母教合三迁》)
在这些表彰男性“妇德”的故事里,甘愿雌伏的男子都来源于较低的社会阶层,在权势的威压下,他们的服从和付出被视为理所应当。而处于较高阶层的那一方都有过异性恋经历,他们有妻有妾,有儿有女,他们的妻妾对他的同性恋行为没有任何过问的余地。中国传统社会对同性恋情的建构是依附异性恋秩序或阶级秩序而存在的
,尽管与西方的异性恋强制秩序在具体运作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同样也存在着强大的压制性力量和权力分配不均衡的现象。中国古代的男男恋故事非但没有拆解男性知识分子的权威感,反而维护了前者的支配地位。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伴随现代化(西方化)的进程,中国社会对于男性气质的理解更加复杂。一方面,传统的理性智慧型的文人形象仍然有相当大的市场;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带来的强大压力,又使得中国知识分子丧失文化自信,感受到强烈的身份危机。不论是带有民族主义情结的“东亚病夫”,还是暗示恐同症的“娘娘腔”都表明柔和、文弱的男性气质已经开始遭到社会的贬斥。
1980年代,随着西方思潮的重新涌入,西方文化带来的有关阳刚男子气概的想像也获得了广泛传播,整个中国社会都在为“阴盛阳衰”而焦虑,
文学、影视和大众媒体都加入了“寻找男子汉”的风潮。海外男星史泰龙和高仓健依靠其硬汉形象成了男性气质的典范。这种对阳刚男性气质的推崇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举止女性化的男子往往遭到社会和同辈的嘲笑,被辱骂为“变态”、“人妖”、“娘娘腔”。比如,韩寒就曾在媒体采访中公开嘲讽身材瘦小,爱用护肤品的郭敬明:“我和他[郭敬明]男女有别,没有什么可比性”,用赤裸裸的性别歧视来强化、彰显自身的男性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