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人文」嘉兴蚕桑文化保护,他们在行动(5)
2022-10-26 来源:旧番剧
“顶重要的是,希望政府出面加大种桑养蚕的扶持力度,可以划个保护区,圈一个桑树种植的红线。桑树地没有了,蚕文化怎么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徐春雷说,蚕桑文化的传承,可以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比如将企业文化与蚕桑习俗结合,含山轧蚕花、高跷队、舞蹈队等都可以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
一个江南茧画创始人的文创研发
陈建清:
江南茧画不是商品而是文化礼品
陈建清茧上作画
进入桐乡梧桐街道陈建清工作室,一下子从炎热的夏阳中抽身至一个茧的空间。
挂饰、摆件、插屏等样式各异,京剧脸谱、丰子恺漫画、十二生肖、中华图腾等各色图案,迎面的小茶几上,极简的黑色瓶中,插着一枝姿态优雅的“红梅”……这是都是他创作的“江南茧画”。
茧画,就是蚕茧上作画。70后桐乡人陈建清是“江南茧画”工艺创始人。
1999年,恰逢乌镇旅游开发,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专业的陈建清萌生工艺美术创作的想法。
如何既有本地特色,又不落窠臼?
陈建清跑了很多地方,安吉、湖州、东阳,甚至广东及西部,他发现,文创产品没有地域性就没有生命力,“我们这里没有资源,做工艺品难上加难。”这里是“丝绸之府”,能否在这上面做文章?陈建清做过真丝手绘,但结果不理想,“我从丝绸的源头上去找,就想到了蚕茧。”
蚕茧比较软,里面还有蚕蛹,怎么作画?怎么保存?
为了解决这个理工科范畴的难题,陈建清花了好几年时间。他找过学者请教,也查阅资料,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一套方法,先对蚕茧进行物理干化,再采用化学方法进行长期的防腐处理,还解决蚕茧表面的丝毛平整及茧的固化等问题,2014年,茧画工艺“一种茧平面固化防腐处理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授权。
蚕茧的问题解决后,剩下的就是绘画构思及作品创意,“对我来说,设计更得心应手。”
2010年上海世博会,陈建清带着茧画参加展会,虽然当时处理技术还未成熟,但茧画依然获得不少外国游客的欢迎,这给了他很大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