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研究新星王幸逸:科幻是我思想的演练场,白日梦的寄托处
2022-10-26 来源:旧番剧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于2021年4月18日圆满落幕,本次论坛共选拔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等海内外的30位高校学子及青年学者进行主旨汇报发言。论坛同时受到了中国科技网、中华网、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作家网、中国科普作家网、中国资讯网、新华访谈网、科普中国、科创中国、深圳商报、大学生网报等权威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重要反响。为进一步展现青年科幻研究新星的风采与面貌,凸显科幻研究的青春力量,论坛组委会对30位参会研究者进行了专访并集中推送,号召更多优秀青年学子加入其中。
王幸逸,华南师范大学2017级本科生,拟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读研,科幻研究及文化传播课题组成员。研究兴趣为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科幻研究、新世纪网络文学研究。亦从事文学创作,小说《未能寄发的信》发表于《作品》2020年第4期。
高校科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您如何定义“科幻”?
王幸逸: 如果把童年时观看的《铁甲小宝》《铁臂阿童木》《火星鼠骑士》和奥特曼系列等日美动漫或者特摄片算作科幻,那么我想很多人都是自小就认识了科幻,甚至《哆啦A梦》,家喻户晓的蓝胖子,它的存在不也很科幻吗?但如果缩小科幻的定义,比如以科幻小说为对象,那么我对科幻的接受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郑渊洁的影响,但是我们现在讨论中国的科幻创作,好像很少把郑渊洁放进去讨论。我记得在小学时读到他的《生化保姆》《智齿》等长篇科幻小说,还有他的很多带有科幻色彩的短篇小说,作为一个在县城成长的孩子,一个从未接触过科幻作品的小学生,真算是非常新奇的阅读体验。到了初中我开始接触刘慈欣的小说,零零星星地读过了《三体》三部曲和《球状闪电》等,都是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但县城的新华书店很难买到当代的科幻作品,基本都是《海底两万里》这种老科幻,看完能接触到的几本刘慈欣,我又几乎一头栽进网文科幻和科幻影视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