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研究新星王幸逸:科幻是我思想的演练场,白日梦的寄托处(4)

2022-10-26 来源:旧番剧
高校科幻:
您觉得本次论坛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们下一届论坛将会在线下举办,您能同时给一些建议吗?
王幸逸: 在十五分钟内讲出论文的全貌是很难的,评议老师很认真,他们的点评都是基于对论文全文的阅读得出的,但是作为旁听者,我们的信息获取量很少。既然下一届采取线下举办的方式,不妨提前印制论文摘要集供与会者参考,这样可以让其他参会者了解论文的大致内容。
高校科幻:
我们之前招募了一些热爱科幻研究的同学,让他们自选研究课题,以“协同创新合作”和“师带徒”的小组模式进行线上培养,您觉得这样的方式可行吗?您会不会愿意参与?
王幸逸: 目前的模式非常可行,很感谢姜振宇老师在我撰写论文时提出了宝贵建议。可改进的地方,我觉得主要在于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比较少,毕竟我们每个人的课题内容不同,一般都是单独和导师沟通,而课题组开展的几次读书会都是全部成员参与、以导师为主导的。我认为不妨改进读书会模式,由各个小组单独进行,导师可以按自己小组的主题选取和布置阅读篇目,读书会也不是由导师讲,而是主要让组员讲,导师主持,我觉得这样可以提高组员之间的沟通。
高校科幻:
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学术爱好者普遍面临的问题?您认为自己拥有独特的个人经验吗?可以分享一下。
王幸逸: 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历史感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把握现实的重要依据。包括我在内的当代青年在认识世界上往往在两个极端之间摇荡,一个是盲目崇拜规律,一个是盲目否定规律,这两个极端殊途同归,都是缺乏历史感和现实感的表现。前者试图用一种结构性的规律机械地罗织历史,并由此作为检验规律效力的证明,再将它放到现实中去。
然而以赛亚·伯林早有分教:“历史学家的任务是作一幅传达某种独特经验的肖像,而不是一张能够作为一类相似结构的概括性符号的X光照片。”(《现实感》)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其中鲜活丰盈的经验难以用一条“铁律”轻易把握。
后者的问题在于陷入了虚无,迷醉于作为文本叙述的历史与现实,在丰富的细节中失去了总体性视野,失去了价值的锚定点。
于是力量成了唯一的价值,胜利成了唯一的视野,物成了唯一的神。人不是机器,但拜物教把人的身心变成机器,人的丰富性被压缩,立体性被“降维”,变成一个“工具人”,一个在大数据海里跳动的小字节。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