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今何在?(6)

2022-10-27 来源:旧番剧
“比如贺友直画人物喝醉了酒,你只看他的人物刻画与构图,不看脚本,你都跟着晕了,那画面好像是会摇晃的。”已退休的老编辑关景宇说。
在他的观察中,老一辈的著名作者们有一套田野调查式的绘画方式。“贺友直画《山乡巨变》,讲湖南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革,他就从上海跑到湖南,和农民同吃住了几个月……王叔晖为画出《西厢记》的古典气息来,把北京四周的古庙转了个遍,又去听各种地方戏,学习角色的身段、走位。刘继卣总去动物园采风,速写狮、虎、熊、猴、狼等动物的百态……要不然他《鸡毛信》里的羊为什么画得比别人好呢?”
要走出去,到处走,到处去速写,关景宇说。
然而,在年轻一代的编辑眼里,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们发现,美术类院校越来越少地注重速写培训,而后者决定了作者对线条、形态等的把握,这是画好连环画的关键。
编辑杨煜旻曾参加过数十个学校的艺考,“只有五个学校考了我速写。”读大学时她意识到,许多人绘画已离不开照片,“拍下来,回家画,而不是直接速写写生。”她认为这或是连环画人才没落的原因之一。
这也导致美术出身的编辑们难作连环画。在过去,连环画出版社的编辑们是“可编可画”的。关景宇在70年代初任编辑时,投稿量不够,他就自己上手画。他还曾与同事去乡间采风数月,联手画出了连环画《星光大道》——关于这点,编辑们的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这是社会分工的进步,有人认为是艺术创作的退步。不过双方都认同是一种遗憾。
还有太多的不可抗力。
编辑们愿意培养新人,“哪怕一次合作不成功,我们长期保持联系,对不对?”但他们几乎收不到投稿,“普通的美术生,一幅商业插画值几千块,而一张连环画才给几百块。成熟的画家,一张国画就抵得过画一套连环画。那么谁还愿意画连环画?”
他们也无奈,“作者嫌稿费低,但连环画的价格这些年也没涨多少,大部分还是不到十块钱一本。”
总编倪延风80年代末就到连环画出版社工作,2003年开始做一把手。
在他看来,连环画的没落是机制性的:“如今出版系统一年一考核,看你的经济指标完成了没有。这一年里,你不仅要创造利润,还要覆盖人员开支、行政办公、生产成本。所以出书周期必须要快,赶紧出,赶紧卖,赶紧回笼资金。作者、编辑,谁还能潜心做书呢?哪儿还有闲钱去创新呢?”
十几年前,倪延风尝试拓宽业务,引入日本漫画,如《火影忍者》《网球王子》等,发售得风生水起,出版社的财政状况因此一片大好。“但是有什么用呢?第一年把任务量完成了,第二年、第三年呢?”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