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今何在?(7)
2022-10-27 来源:旧番剧
周期与资金的紧迫似乎产生了一个死循环:没有好的市场,就吸引不了好的作者。没有好的作者,就创造不出好的市场。“所以只能炒冷饭。”
他描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业态:那时,出版社签下的作者,月工资就有243元,单位还管分房、免费医疗。每年规定只用创作两部作品。再创作,每幅画给六块钱。
连环画出版社内,编辑们在工作。新京报记者 冯雨昕 摄
拯救连环画
80年代初出生的庄严,曾搭上“小人书的末班车”,看过几十本连环画。她的两个孩子是00后、10后,她试着给他们看从她童年保留的连环画,“发现字体和画面都太小,颜色也单调。”
而在孩子学校列出的“必读书单”中,全是新形式的儿童绘本:比教科书还大的大开本,讲述毛毛虫、鼠小弟等的故事,画风抽象而梦幻,“充满想象力。”还有打开即3D的立体书,独角兽和几位公主栩栩如生。
庄严逛遍了所在城市的几乎所有书店,没再见过连环画。“或许它们被摆在了仓库里?”
上任总编后,倪延风曾“到处去嚷嚷”。
他想过与教育行业合作,打开销路,“我说不用给我钱,就让连环画按一定比例进校园。”他也想过吸引更多人才,“前两年,一说提倡发展动漫产业,好家伙,一下子冒出来多少画动漫的!如果政策上稍微重视一点儿画连环画的,宣传一下国家要发展连环画,那有多少人会涌进这个行业?”
都没有结果。
目前,出版社唯一的业务就是做连环画,做起来也有了规律:“要么套装,要么名著,要么历史。”同一份稿子,编到不同合集中,“不断地排列组合。”又或是在出版设计上下功夫,或出精装版,或出平价版,或出彩色版,对向送礼、收藏、给孩子读等不同的购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