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应该选择怎样的产业发展路径?(2)

2022-10-30 来源:旧番剧
1991-2000年,产业战略性调整与“四个中心”建设阶段。
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大幕的掀开和“一个龙头,四个中心”城市定位的确立,“八五”计划正式提出“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九五”计划进一步深化了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态势更加明显。这一阶段,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在上海第三产业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工业内部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上海朝着“四个中心”的城市发展愿景目标大步挺进。
2001年至今,产业跨越式调整与“五个中心”深化发展阶段。
上海“十五”计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服务型经济特征日趋显现,突出表现为门类更加齐全、业态更添新颖、层级更趋高端,其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更是驶入“快车道”,实现“大提速”。与服务业发展并驾齐驱,上海工业进入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目标的“发展调整中提升”阶段,产业能级明显“上台阶”,形成一批资本技术密集化特征显著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服务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工业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上海处在推进、落实基本建成“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的深化发展阶段。
从历史轨迹透视上海城市基因与产业特色
透视历史,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四方面上海城市基因与产业特色。
一是先天具有要素集聚交汇的优良基因。
从1843年开埠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近代时期,上海曾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和工业中心,国内外移民、商品、资本、信息、文化与制度等多种要素交汇于上海,建立起通达全国与世界各地的多层面网络体系。
二是具有创新的传统和基础。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全国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近代时期是中国最大的科技中心和工业技术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多项重要的高科技发明创造,如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轮等,都与上海有关。
三是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独特“海派文化”特色。
近代上海在古今文化交融、中西文化交汇、移民文化碰撞的基础上就已发展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鲜明特色的“海派文化”。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还塑造出上海独有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精神特质,这一文化特性及由其衍生而来的城市精神也成为上海的独特优势和未来发展潜力所在。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