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①|专栏连载(13)
2022-10-30 来源:旧番剧
心理学家们认为,有着精神分裂倾向的群体通常会有成为御宅族的潜质,而这一推断并非无据可依。但我们也不能将其视为一种概括性。御宅教主冈田是典型的循环气质人格(社交性很强,但与此同时会朝向躁郁症发展,据说很多强迫症患者都是这种气质)。冈田曾经出版过自己的文章与日记,这些著作表现了他的躁狂抑郁倾向。依我看来,他并非精神分裂,但我就此打住。
社会学家大泽真幸在《论御宅》(Otaku Ron)中提供了我曾见过的最为严格的定义。通过将御宅现象抽象化,他得出了如此结论:“关于御宅族,有两种与众不同性将其与他人分别开来,分别是先验的,和内在的。而这两种特性几乎不可分辨。”
然后,他将这两种现象转化为心理学名词“理想自我和自我的理想化”,我不妨对此做出解释。理想自我等同于先验的与众不同性。这是指一种自己想要成为的外在形象,是一种被社会价值系统所界定的内容,自我的目标是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或者寻得一个高薪工作。而自我的理想化则与之恰恰相反,则是通过作为中介的内在自我所界定。这是一种自恋性的自我影像,不用关注社会的观点。“做自己实在是太好了。”与“如果可以选择,我还会做自己。”等等等等。
至于大泽的定义,我的唯一一个问题在于,作为心理治疗师,“先验的与众不同与内在的与众不同不可分辨”主要是用来形容心理疾病者,而非御宅族。根据这一定义来看,御宅族的心理病理学似乎并非一个严肃的症状。而御宅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词,实际上包括了心理变态者和心理正常者,如此解释似乎颇为狭隘。
但是大泽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暗示着一个全新的,解读御宅行为的可能性,当然,其内部依然存在着冲突。正如我随后所探讨的内容,我们的心理结构和御宅族没有什么两样,他们的神经官能症并不比我们更多。如果将理想自我与自我的理想化作为隐喻的话,实际上,在心理学层面,这个词也毫无疑问是不准确的。与此同时,大泽的修辞似乎呈现着他对于这两者的超越性特权。最终结果也不过是老生常谈地要求御宅族们“接受现实,赶快成长。”并“了解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差别”。
我不同意大泽的观点,但是我可以采纳其对于“主体的中介物是什么?”的发问。一些概念本身,例如成长,成熟,可以通过主体的中介物完成。在中介物的作用下,自我的理想化转化为理想自我,然后主体经受成长,稳定化。如果我们和御宅族真的有区别的话,那么肯定是中介物的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