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御宅族为什么喜欢“赛博格”?(4)
2022-11-05 来源:旧番剧
日本的御宅族是如何被污名化的?
在20世纪60年代登场的“赛博格”这一类型角色虽然受到了SF与动漫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但真正让“赛博格”一词间接地进入日本主流社会视野的是1989年士郎正宗的漫画《攻壳机动队》(『攻殻機動隊』)以及1995年押井守监督的同名剧场版动画。如果说漫画版的《攻壳机动队》在日本的SF/动漫领域掀起了第二次的“赛博格”角色热潮,剧场版动画则带领着“赛博格”角色首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攻壳机动队》主要讲述在科技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却极端分化的未来社会,隶属于政府特殊部队的全身均为机械“義体”(义体)的“赛博格”角色草薙素子调查操纵ガイノイド(女性人形机器人)的傀儡师及其身后犯罪团伙的故事。区别于以往作品中身体经过部分改造的“赛博格”,《攻壳机动队》中的草薙素子外形虽与人类无异,但是却更像一个住在机械壳子里的幽灵——她的机械身体中除了意识以外没有任何人类的痕迹。随着调查的深入,草薙素子不断思考她与那些没有意识的女性人形机器人有何区别。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赛博格与机器人随处可见,意识与互联网高度互联的世界,如何区别记忆/意识与数据,如何证明自己为人而非人形机器人,如何确认自己的主体的唯一性,这些疑问构成了剧场版《攻壳机动队》的重要隐喻。简而言之,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赛博格”类角色有着将“赛博格”他者化的倾向,以《攻壳机动队》为代表的80年代后出现的“赛博格”类角色则反复质疑人机二元本体论的合理性。
动画《攻壳机动队》(1995)截图。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赛博格”类角色的一般化,其受众也日益壮大。“赛博格”角色影响了日本的几代人,其中不乏在“赛博格”类角色及模型玩具的陪伴下成长的“オタク/おたく”(御宅)。这些御宅发展出了对“赛博格”类角色,特别是战斗美少女角色的特殊感情。这种对于虚拟角色产生的情感反应被称为“萌え”(萌)。即使已经步入社会,对于“萌”的追求促使御宅族们仍为收集消费同类题材动漫作品及角色模型玩具,与同好分享二次创作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