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象传说》没有告诉你的故事:神圣白象、杀人玛丽和奥威尔射象(3)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军事用途之外,象曾是欧洲国家外交时极为珍贵的礼物,普通人则无从得见。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象的形象仍常常出现在欧洲的绘画、雕塑、手工艺作品中,象征力量与智慧,但有些形象实在不怎么惟妙惟肖,想必作者也没有亲眼见识过这远方的珍物。此后,在经历了从启蒙运动到生物进化论洗礼的欧洲人眼里,象逐渐退去了神秘光环。
另一方面,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事业如火如荼。原本已于非洲存在数百年的奴隶贸易变本加厉,大量奴隶被贩往美洲。时日既久,奴隶制度的存废逐渐变成人们关注的焦点。有意思的是,人们对于象的印象也出现了变化。
01
白象引发美国焦虑:
由肤色引发的种族焦虑
1884年,马戏团经营者巴纳姆花了巨大努力和高昂费用,将白象“通达隆”从缅甸国王手里买下,先后运到英国和美国巡展。这是两国公众第一次见到白象,《纽约时报》的文章描绘了通达隆的外貌:“额头有一大片粉红的色块,蔓延过它的眼睛和半根鼻子。耳朵呈奇特的三角形,边缘同样是肉色的粉红,还有大片斑驳的斑点,胸部和肩膀也有斑点。躯干下面也是肉色的。”多伦多OCAD大学英语系教授罗斯·布伦指出,肉色是个暧昧的用词,因为它隐约指向的是白人的肉体。
几年后通达隆死于火灾,巴纳姆在回忆文章中承认自己初见它时有些失望,因为那种白不是纯白,而是患白化病导致的斑点与色块。“世界上没有真正纯白的象,那种神圣的、技术性的、上帝所创的白。”
但在1884年,不明就里的公众仍对通达隆好奇与着迷,引发了一场颜色风波。旅行作家小弗兰克·文森特早前写过著名游记《白象之地:东南亚的风景名胜》,此番他则在题为《白象》的文章中指出:“白象只有在明显的黑色的对比下才是白色。混血儿不完全是白人,但与纯血统的黑人相比,混血儿就是白人。”就在不到二十年前,南北战争结束,《宪法第十三号修正案》颁布,正式在全美废除奴隶制度,但遗留的种族问题远未解决。文森特的文章比《纽约时报》那篇犀利得多,它明确地将白象和种族问题挂了钩,并讨论了白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