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刮起最炫“京昆风”、一个村庄的历史|文艺周刊荐读(6)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新潮】
一个村庄的历史
文 | 沈毅玲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极爱陈维崧的词,承苏辛豪放旷达之风,拓霸悍悲壮之气。如这首《醉落魄·咏鹰》,精警犀利,收束处以己拟鹰,壮志未酬的遗憾,志在千里的豪迈,在月色昏沉、沙滩惨黄的辽阔天地里闪耀。
所以,当有一天,得以来到这位素有“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之称的陈维崧的胞衣之地,怎能不心潮澎湃?
自古以来,文明多雄于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区。太湖西岸的阳羡古城——宜兴西郊,有处高塍小镇,可谓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境内湖泊水荡遍布,碧波万顷,润土泽被,万物生长。镇西一座村庄地理独特,四面环水,如一片荷叶飘于水面,屋宇如星落玉盘点缀其间。傍晚时分,落日霞披湖面,碧水尽染,炊烟袅袅升起,一起于风中飘荡的,还有若有若无、忽远忽近的朗朗读书声: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这片“荷叶”叫亳村,诗意的乡村景象千年不变。明崇祯四年,村东矗立着一片气势恢宏的砖雕建筑,前厅后堂,“崇仁宅”“文杏斋”“远阁”等亭台楼阁排列有序,这便是望族陈宅。朗朗读书声,从陈氏家塾“浩然堂”悠悠传出。在此读书的主要是陈氏家族孩童,村中有天资聪慧者也可免费入学。6岁的陈维崧,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经史子集,过目不忘。
成年后的陈维崧,擅长骈文,尤精作词,开创阳羡词派,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誉“江左三凤”,被誉清初“玉麒麟”。如此成就与名望,在陈宅,绝非偶然。这个家族文脉深厚,历代人士功成名就。陈维崧的祖父陈于廷,是都察院左都御史、东林党的中坚人物,名动朝野。父亲陈贞慧是明末士大夫政治集团——复社的领袖之一,声动文坛。叔公陈于泰更是少有大志,十九成名,崇祯四年高中状元。陈于泰及父陈一教、弟陈于鼎皆为进士,成为当时美谈。
“浩然堂给陈维崧们请的老师,如钱僖等,可都是进士级别啊,放到现在,相当于请清华北大的教授来做家庭教师。”陪同我一起来亳村寻访的好友亚周“一语道破天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之风由来已久,高塍亳村陈宅也是如此。据《塍西村志》载,其“境内办私塾源远流长。本地望族在宗祠、庙宇设馆,聘请德高望重有一定学识的贤士为塾师,本族子弟可免费入学。”重视启蒙,名师指点,自宋代至清末废止科举,总面积4.6平方公里的亳村计出状元1名、解元4名、进士66名,其中大都出自陈氏一族。一个小村出这么多的进士,即使在苏州、浙江等地也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