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人类学漫游︱硇洲岛,一个开放的离岛社会(2)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硇洲灯塔的重要性也从侧面说明过去硇洲岛周边海域船只活动之频繁,渔业生产和海上贸易之发达。1943年,广州湾被日军非法占领,海上贸易和渔业生产受到巨大影响,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海上的人员流动依然没有停止,许多居民选择从海路出发前往东南亚地区避难,甚至有人干脆躲避到海上以逃脱日军迫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广州湾重新回归祖国怀抱,硇洲岛一带又恢复了昔日“海上之城”的繁荣景象。解放后,因为国家政策和生计变迁的缘故,一大批泛舟海上、以船为家的疍家人开始移居岛上,居住在岛屿南边的红卫社区。上岸的疍民最初居住的房屋多是棚屋,也叫“罟棚”,本岛原住民常轻蔑地称其作“棚仔佬”。除了疍家人之外,还有许多大陆人因为工作原因居住生活在岛上,包括当年参加渡海作战的一些外地官兵,这些人如今散落在岛上的各个社区、村落。
硇洲灯塔(来源:王利兵)流动性不仅体现在人的身上,而且还可以透过神明的多样性和祭祀活动得到印证。硇洲岛虽然面积不大,但是神明众多,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神明并不喜欢“定居”生活,而是常年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有时甚至还会流动到岛外地区。历史学家贺喜在一篇文章中曾说到,“在硇洲岛,神始终是跟随人流转的,有份的村民到哪里,神就到哪里,与地点的关系却相对薄弱,这也许是和长久以来‘水上人’浮生而居的生活方式相关。”因之,贺喜说硇洲岛是一个没有庙宇的社会,也是一个处处是庙宇的社会。族群和神明的流动性充分说明硇洲岛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地理上的边界并不够成岛民生活的障碍,边界的模糊和弱化反而进一步凸显了流动、互动和联系之于岛屿社会的重要性。今天,随着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展,硇洲岛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愈加明显,与外界之间的联系亦是愈加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