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也不听,听了也不改”,家长唠叨为啥没用?教育不是说教(3)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而家长仅仅做到“共情”还不够,需要在孩子有负面情绪时,直接帮孩子说出感受。孩子可能还没法说清楚自己的情绪,只觉得不高兴,但是无法描述,也无法缓解。
假设孩子在攀沙发的过程中摔跤了,我们可以对比下家长的两种沟通方式:
一种是赶紧抱起孩子,但嘴里却训斥“跟你说了多少遍,猜沙发扶手站不稳,你这是第几次在同样的位置摔跤了?”
另一种是“是不是摔跤吓着了?玩高兴忘记了,踩上去了是吗?”
孩子之前犯过同样的错误,但是一时玩忘形了,这一摔立刻想起来了。显然,第一种情况里的父母训斥,让孩子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不应该再犯的错,但父母的严厉的样子让他更加无法释放负面情绪,一下子委屈得哭了起来。
而第二种情况里,孩子感受到情绪被父母接纳,相较于被父母训斥“跟你说了多少遍”的不被接纳,更容易接受父母接下来要做的引导。
关键要素二:事实
孩子总会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游戏、一种探索,但是在成人角度来看又是一种“破坏”。
这种认知上的差别,会让孩子不能理解家长的一些要求,所以如果家长在遇到孩子的“淘气”行为,只是指责、抱怨和纠正孩子行为的话,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解决的方式应该是和孩子聊“事实情况”,而不是开口就是“指责”。
例如,孩子把沙画里的彩沙撒了一地,家长不要一来就插着腰手一指,要忍住脱口而出的“你看你又弄得脏死了”。
这个时候家长最好先坐下来,请和孩子面对面沟通,“沙子洒在地上,别人走路不小心踩到可能会滑到,而且妈妈清理起来又要费好半天,这样就不能多一点时间跟你玩了。”
和孩子直接说出事情的事实,要比抱怨和指责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