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濂:那堆火为何不渴望风,谁助推了“娇惯的心灵”?
2023-07-08 来源:旧番剧
【导读】近年来,从中学到大学,年轻生命的瞬间消逝频有发生,令白发人和全社会悲痛不已,在美国校园也不例外。“钢铁”缘何没有被炼成?原因虽不相同,但归结起来,美国学者提出了“娇惯的心灵”,而这几乎是互联网世代(1995-2003出生人群)的新趋势。
如何追寻此类脆弱心灵的时代病因?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反思过度保护?个人如何预防?《娇惯的心灵》一书因此获得《纽约时报》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100本书。去年下半年被译成中文后,甘阳、童世骏、施一公联袂推荐,引发普遍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周濂为文汇读书周报撰写书评,于昨天(2月28日)刊发于文汇报。周濂为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人大杰出青年学者,2019年他依据教学汇集而成的《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风靡一时,盖过了他此前《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正义的可能》《正义与幸福》等著作。
讲堂今明分别刊发周濂书评、摘编《娇惯的心灵》部分章节,以飨读者。愿更多的新生人群——“你要成为那堆火,渴望着风”。
芝加哥大学前校长汉娜·格雷曾经指出:“教育,就其本意而言,不是要让学生感到舒适;它意在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我特别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在观念和思想上冒犯学生而非取悦学生,才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道。——周濂
最近陪女儿打羽毛球,深感这是一个技术活儿,每个球都要喂得恰到好处,而且态度必须积极向上,要随时送上鼓励和肯定,比如“好球!”或者“真棒!”。每当此时,我都会一边痛恨自己的“丧权辱国”,一边想起J.K.西蒙斯在《爆裂鼓手》中说的台词——“再没有哪两个词比good job更有害了”。
“娇惯的心灵”是互联网世代通病
西蒙斯饰演的是一位魔鬼指挥家,为了激发出学生的最大潜能,经常在排练场上破口大骂,不惜砸碎学生最后一点自尊心。作为教师兼家长,我坚决反对这种高压教育的做法,但是另一方面我始终觉得这句台词并非没有道理。年轻人渴望得到来自“重要的他者”的承认,这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和自信心,可是如果承认来得过于轻易,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过度保护”培养出“娇惯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