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濂:那堆火为何不渴望风,谁助推了“娇惯的心灵”?(4)

2023-07-08 来源:旧番剧
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家马克·里拉举过一个类似的例子:“课堂上的对话过去是这样的:我的想法是A,我的论据如下。如今换成了这样的说法:以A的身份发言,你的想法B让我感到被冒犯了。”显然,前一种对话模式让人们聚焦理性与逻辑,通过提交更好的论证来说服对方、理解彼此,而后一种对话模式则把身份作为标准,把重点放在情感的伤害与冒犯之上。

周濂:那堆火为何不渴望风,谁助推了“娇惯的心灵”?


9·11恐怖袭击后,自我保护意识在高校加剧
当身体的伤害蜕变成情感的冒犯,当说话者主观意图让位于听者的心理影响,就会导致书中所说的“怀着恨意的自我保护”心理模式。调查显示,2017年有58%的美国大学生认为:“要融入大学这个社群,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我不能接触到那些冒犯或触犯到我的观念。”海特与卢金诺夫对此深感不安,他们认为,一些学生易燃易爆炸,动辄抵制某些讲者的观点,或者公开羞辱他们,“而真要说出来原因,也就是某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即他们认为没有照顾到自己脆弱的心灵——因此伤害了正在呼吁示众的学生,甚或是伤及这些学生所代表的团体”。
发生“概念渗透”的词汇除了“安全”还有“暴力”。海特与卢金诺夫指出,在安全主义的文化还没到来时,暴力一词就是指身体的暴力,但现在却被用来指代一切冒犯性的言论,“无论何种言行,只要有人将之理解为‘对社群弱势成员造成负面影响’,不管其本意如何,都可以被称作‘仇恨言论’”。按照“言辞即暴力”的逻辑,仇恨言论就是暴力,因此最正当的反应方式就是以暴易暴。
*认知谬误植入心灵:“生活是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战斗”
我们VS你们”的认知谬误一旦植入心灵,就会编码成为这样的认知图式:“生活是在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2020年的美国大选让无数朋友割袍断交,对于大选结果信者恒信之、不信者恒不信之,归根结底都是这种认知谬误惹的祸。
芝加哥大学前校长汉娜·格雷曾经指出:“教育,就其本意而言,不是要让学生感到舒适;它意在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我特别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在观念和思想上冒犯学生而非取悦学生,才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道。

周濂:那堆火为何不渴望风,谁助推了“娇惯的心灵”?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