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长安三万里》回望盛唐:世人皆想去长安,包容自由成气象|专访(2)
2023-07-21 来源:旧番剧
当时李白四十四岁,高适四十一岁,杜甫三十三岁。杜甫很仰慕两位前辈,写了大量诗篇回忆同游经历,这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其中一首《遣怀》写道,“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他还记录了李白与高适二人的豪气干云——“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那一次相遇之后,就没有李白和高适再有交集的文献了。关于李杜是否又见过面也有争议,流传的李白写杜甫的打油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斗笠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不确定是否真的出自李白之手。按照闻一多的说法,“他们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仿佛太阳与月亮的相碰。”短暂相碰之后,日月就各自运行了。
电影里李白入狱浔阳的片段也有依据。历史上,李白下狱时曾辗转找高适求过情,高适没有回应。两人这时应该是没有见过面的。
实际上,唐朝的一众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都互有交集,但很难像电影里展现的那样同框。比如王维和李白,两人都在长安的几年里很有可能见过面,但两人并无只字提及对方。
图片来源:豆瓣
界面文化:高适在当时的诗人交往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你觉得电影选择从高适的视角看唐朝诗人圈合适吗?
辛晓娟:历史上的高适比影片呈现出的更豪情,他是一个有侠情且懂军事的人,他写自己“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二十岁就精通文武——肯定不是电影表现出来的阅读障碍。“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写的是自己勾勾手指头就能取公卿。当然,他仕途比较坎坷,所以后来才走上从军道路,但他去长安的时候是怀着豪情万丈、屈指取公卿的心态的。
三个诗人同游之后,杜甫和高适后来一直有交集,杜甫在长安见到高适曾写他“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高适要入哥舒翰的幕府时,杜甫还去送他,并预言“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你现在去做个书记,但是我对你有信心,十年后你或许就能够凭借军功,拿到主将的旗旌。
界面文化:李白和高适二人虽都有世俗抱负,但一个被刻画为谪仙人,一个为世间人。对比之下李白的形象更为出世,似乎缺乏政治头脑,事实上的确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