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长安三万里》回望盛唐:世人皆想去长安,包容自由成气象|专访(3)
2023-07-21 来源:旧番剧
辛晓娟:李白是自由洒脱的,但并非不关心国家和天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还会写信说他想从军,为平定安史之乱尽一份力。上元二年(761),听说李光弼太尉奉命东征,出镇临淮(今安徽泗县),当时61岁的李白又勃发报国之心,启程前往投奔李光弼军队,希望有铅刀一割之用。
他一直都很关心世事,书写安史之乱的作品也不少,比如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就曾写到:“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对大军过后百姓的惨状,李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电影里有一段是李白在安禄山将反未反时曾去打探情报,事实上,那个阶段李白确实去幽州观察了一番,也写了不少诗篇表达自己对“安禄山将反”这一局面的忧虑。
图片来源:豆瓣
李白身上当然有很强的道家甚至纵横家的做派,但是他也很受儒家的影响,他写自己的理想是“济苍生,安黎元”,是说自己要做成大的功业再身退,就像谢安那样,回报苍生国家,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再潇洒离开。
他不是完全飞在天上的仙人,也行走在世俗的泥潭中,但一直到绝笔之作《临路歌》,他还是把自己比作大鹏鸟,“大鹏飞兮振八裔”,希望能够飞翔在九天之上,但是“中天摧兮力不济”。
我觉得这是李白最可贵的地方——他是大唐谪仙,是大鹏鸟的化身,但他并非一直飞在云端,也在世俗的风霜泥泞里跋涉,但他一直没有对命运低头过,保持着桀骜不驯。举个例子,李白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是进了浔阳狱,他背负着从逆的罪名,当时的情况杜甫说得很清楚——“世人皆遇杀”——所有人都想杀他,政治前途也完全断送。然而,从狱里出来之后,李白没有长久消沉,诗歌成为支撑他生命的力量,并且不断磨砺成长,一直保持到晚年。从江陵返还坐在小舟上,他仍然会写“轻舟已过万重山”,依旧是洒脱不羁、仰天长啸、笑对王侯的李白。这就是他的魅力。
界面文化:在电影里,李白入赘的情节出现了两次,一些观众在网络讨论中表示对他不介意当赘婿颇有好感。在历史上,他的选择是怎样的?他与高适、孟浩然的意见分歧是否真的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