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长安三万里》回望盛唐:世人皆想去长安,包容自由成气象|专访(7)
2023-07-21 来源:旧番剧
比如李白曾在沉香亭作三首《清平调》,背景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牡丹开时于此设宴,梨园弟子奏乐,唐玄宗认为这么好的情境不能用旧词,于是命李白填首新的。歌曲完成之后,宫廷乐手可能在不同宴会场合反复歌唱,遣唐史很可能也在宴席上,有些诗歌就这样流传到了日本。在皇家的传唱之后,平民阶层也会慢慢知道。
界面文化:电影里出现的许多古诗,比如《春晓》和《静夜思》,是几乎所有人都能背诵的诗篇,在当时也是如此吗?唐朝诗歌的经典化是由哪些机制决定的?
辛晓娟:一个是当世人的评价。比如《长恨歌》在当时就有巨大的声誉,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的是连孩童也会吟《长恨歌》,胡人也能唱《琵琶行》。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在唐朝也已经是极其著名的名篇。《敦煌诗集残卷》有三个手抄本,题作“惜罇空”,文字有些许不同——不同民间版本的存在,也能证明一首诗影响深远。
选集也很重要。比如在电影最后,高适和书童边走边讨论几位诗人,手拿着的便是《河岳英灵集》——唐人殷璠在这本集子里选了开元天宝年间24位诗人的作品。它最大的意义在于本朝人选本朝诗,代表了当时的文学评判标准。这个标准有一些和今天相差很远,比如殷璠特别推崇常建,但今天的文学史把他视为二流诗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文学评价有不一样的地方。经典化,就是要经历不同时代标准的检验,最终留下的、能够超越时代差异的才是真正的经典。
有的选集是很一流的文学评论家编的,有的是书商自己编的。现在广为流传的《唐诗三百首》是清人的集子,大多数人小时候背的就是《唐诗三百首》,也包括我自己,后来做研究看到背过的诗,就觉得一定是名篇。也有一些学者启蒙用的是《千家诗》,《千家诗》选了一些更生活化的诗歌,是我小时候没见过和背过的,所以他们觉得好的诗和我觉得好的诗,有时候会有错位。
界面文化:电影最后集合了很多有长安意象的诗歌,长安在盛唐诗歌中一般会作为什么样的隐喻和意象出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