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文化、反觉醒运动和西方身份政治危机——从JK罗琳说起(7)
2023-10-27 来源:旧番剧
生意经还是麻醉药?对觉醒营销、觉醒资本主义的反思和批评
发展至今,对“觉醒”和取消文化的批评,不见得都来自保守人士。持有进步主义观念的人也在对它们做反思。现在较为常见的批评分为三种:一是取消文化造成的伤害是否会有寒蝉效应(chilling effect),与言论自由的边界何在;二是针对西方公司制的经济模式里,进步主义在商业营销和品牌方面的虚伪性;三是身份政治过于关注文化清洗和取消,是否背离了经济和政治领域革命的本质。由于其他文章对第一种批评的讨论已经较充分(参考澎湃新闻《林垚:自相矛盾的公开信与取消文化的正当性》等文章)。这里主要介绍后两种批评的声音。
持有进步观点并且以此作为营销概念的公司,首先成为话语炮火对准的焦点。在这种批评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由觉醒延伸出的话语再造:例如:生意经式的觉醒(Corporate woke),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泡沫(ESG bubble),觉醒消费主义(consumption woke)和觉醒资本主义(woke capitalism)等。《觉醒公司:美国企业社会正义的骗局》(Woke, Inc.: Inside Corporate America"s Social Justice Scam)是这一类批评的代表作。这一类观点认为,公司高举觉醒的大旗是为了转移焦点,让进步人士忽略其商业垄断等经济意义上的剥削和不平等行为。公司在产品包装、广告和市场营销中积极地参加支持同性恋、性别平等等进步话题,以获得年轻消费者的好感,并且扩大其品牌影响力,但这本质上是一个充满正义叙事诱惑的资本主义骗局。
《大西洋月刊》在2020年7月刊登一篇名为《资本主义如何助长取消文化》的文章,进一步明确了对 “觉醒资本主义”批评。此文称,进步主义价值观沦为一个强大的品牌推广工具,公司对进步价值观的支持,实际上是用一种嗓门大、成本低的方式做市场营销。文章认为“觉醒资本主义是一种商业的自我保护”,好让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企业,能够在保证不损害资本主义的经济原则之上,努力适应消费公民的“正义”事业。这种姿态性的、虚伪的方式,替代了真正的改革。
特别值得强调的一点是,Helen Lewis的出发点与保守派截然不同,其文章并不是在反对觉醒本身。一些中文自媒体援引该文章攻击“觉醒”时,刻意忽略了这一点。原文章中,她特意在括号中注明:“我在这里使用‘觉醒’一词,不是在嘲讽、贬低,而是要强调‘觉醒’与资本主义不相兼容。” Helen Lewis并不是保守派,她自认为是女性主义者,直接表示其认同进步观念,希望社会能够消除性别歧视、种族主义等。她反对的是姿态性的虚伪。考虑到在过去的公共政策中,共和党人基本上赞成有利于公司和企业的经济政策, Helen Lewis的经济视角反思对进步运动而言显得更有价值。在文章末尾,她写道:“我唯一想问那些赋权女性领导力的大公司,你们有现场托儿服务吗?只有女性论坛和动力早餐,而不解决职业母亲的真正困难,一切都是装点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