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植物与嗅觉诗学
2023-12-21 来源:旧番剧
作者:孙红卫(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今年七月,浦东美术馆正式开馆,展出了不少名作,其中包括前拉斐尔派画家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的代表作《奥菲利亚》。《奥菲利亚》是画家从《哈姆雷特》故事中截取的一个画面,描述了奥菲利亚疯癫之后不幸落水溺亡的情景。剧中是这样描写的:
在小溪之旁,斜生着一株杨柳,
它的毵毵的枝叶倒映在明镜一样的水流之中。
她编了几个奇异的花环来到那里,
用的是毛茛、荨麻、雏菊和长颈兰……
画作将莎士比亚的文字以视觉语言表达出来,把字词营造的抽象世界具象化为可视、可感的图像,让观者如临其境。
米莱斯的代表作《奥菲利亚》
壹 《奥菲利亚》的写实性问题
花草入诗,古来有之,中西皆不胜枚举,不过像莎翁这种“群芳斗艳”式的写作方式却相对少见。在鲜花的使用上,这一节尽显奢侈,足见他对奥菲利亚一往情深。群芳缤纷,如焰火一般绚烂,反衬生命之短暂易逝。芳草馥郁,装点了莎剧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幕。米莱斯的画面清丽雅致,对物像的描绘细致严谨,植物枝叶、花瓣、色彩皆经营得极为精细,彰显了画家摹状自然的功夫。据说,摄影技术发达之前,英国的生物老师会专门带着学生来参观这幅画,辨识其中的花草,视其与真实植物无异。十八、十九世纪,英国人尤其热衷于博物学,无论是乡间写生还是植物采集,均乐此不疲。在这种文化熏陶之下,画家对于花草的描状在细部上自然追求科学逼真,讲究随物赋形、客观真实。
不过,也有吹毛求疵的论者,指出了其中存在花期错乱之嫌——将不同季节的花儿并置一处。这一苛责当然不无道理。花开花落,标识了四时变化、春秋轮回。花在诗中,既有表情达意之效,也指向了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表征了自然地理的差异。本土的植物在英国的诗歌中反映和刺激了深层次的人的情感,代表了一种“地方性”知识,诗人本应明辨。这种时序悖误的现象,近似中国古代的“雪里芭蕉”之谬。关于王维所作《雪里芭蕉图》,后世争讼不断。批评者认为不合情理,“雪里芭蕉”如“炎天梅蕊”,皆有悖物候,应予以拨乱反正,而支持者则以“得意忘象”辩之。“得意忘象”,讲的是艺术创作的大开大合与天马行空,诗中典故、画中表象用以渲染气氛、烘托情调,写意甚于写实,本是虚构,允许表达自由,并不必细究。桃李芙蓉、雪中芭蕉或奥菲利亚的“花葬”乃是不拘于自然规律,游心于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