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架|深入治疗:考验与信任(3)
2024-01-14 来源:旧番剧
洛佩兹先生非常聪明,学习成绩很好。他的老师们要么很讨厌他,要么很喜欢他。他强烈渴求关注,有的老师会给予回应,有的老师却对他置之不理。他记得自己曾经满身是泥、又脏又臭地去上学。他既想吸引大家的关注,又对旁人十分抗拒。
洛佩兹先生开始了一周一次的治疗。他说他会履行缓刑要求,但并不明白治疗的意义。他的治疗师理解洛佩兹先生把治疗看作是“必须做的事”,但也觉得他可能会发现治疗的过程很有意思。
在后来的治疗中,洛佩兹先生回忆起最初的几次会谈。他说,当发现治疗师对他抱有希望时,他觉得如释重负。他还记得治疗师平静的说话方式,她对他想说的话也饶有兴趣,这让他印象深刻。在那之前,从来没有人能够在听他说话的时候不与他争吵或是不做评判。几次会谈之后,洛佩兹先生说他打算通过心理治疗来“保持冷静,发展多种兴趣爱好,重新认识自己”。在治疗的第一个月,洛佩兹先生改变了他对心理治疗的态度,也明确表达了他希望获得“第二次机会”的意愿。
是什么改变了洛佩兹先生的态度?洛佩兹先生的治疗师通过非评判的、充满关注的姿态,以及善意的好奇传达了对洛佩兹先生的兴趣、尊重、耐心及希望。真正产生影响的不是她对洛佩兹先生说了什么,而在于她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她是这样想的:这个年轻人,他的童年艰难而孤独(共情),他现在遇到了麻烦(善意的好奇),到我的办公室来寻求心理治疗(希望);他有自己的故事要讲(兴趣);也没有被毁掉(尊重)。我喜欢他。
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共情、兴趣、希望和喜爱定下了接纳的基调,来访者可以感受到这一基调并做出回应。治疗师的态度比话语更能传递信息。事实上,如果缺乏尊重和满怀希望的态度,话语本身毫无意义。这就是我说过的无意识沟通和直觉的意思。治疗师的态度决定了她能否有效应用精神分析技巧。对阻抗、移情、见诸行动、行动化、梦、联想及沉默(换句话说,理解来访者的交流和交流缺乏)的倾听和解释,都有赖于治疗师对无意识过程的认识、心怀希望的能力,以及从根本上喜欢来访者的能力。
在第4次会谈开始时,洛佩兹先生谈到他在12岁时和邻居孩子打架的事。那个孩子嘲笑洛佩兹先生的父母不爱他,因为他们从来不在家,从来没有全家一起吃过晚餐。洛佩兹先生记得那次打架,因为他被那些话伤害了。
上大学时,他借助“扮酷”、喜怒不形于色来让自己自在。这时,洛佩兹先生让治疗师看到了自己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他在告诉治疗师,他可以有很多需求,也可以装作不在乎来掩饰自己的渴望。同时,他也是在考验治疗师,看她是否会认同他的行为是坏的,是否会对他进行评判。过了一会儿,洛佩兹先生沉默了。借此机会,治疗师邀请他讲述他想到的任何东西,就算他的想法好像与当时的话题无关,也都会帮助他更好地了解自己。洛佩兹先生回应说:“世界是圆的。”治疗师静静地等着,洛佩兹先生开始评论办公室里的东西。他挑战着他所讲内容的相关性,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适感。治疗师说:“如果你跟随自己的思绪,它们会引领你,你也会更了解自己。”洛佩兹先生耸耸肩,说人的心理实在太复杂。会谈结束时,他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