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上海公报”和他们的人生:中美民间交往50年(11)
2024-06-14 来源:旧番剧
乔-黛尔结束1982年的中国之行回到美国后,和丈夫一直致力于中美交流方面的工作。2014年,她和丈夫再次来到中国度过了长达五周的假期,还在北京庆祝了他们的五十周年结婚纪念日。在这次旅途中,乔-黛尔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国,比起30多年前窗外贫瘠的景象,现在的中国已满是高楼大厦。
在这一背景下,新一代的中国学生有着与他们的前辈大不相同的体验。
2012年暑假的一次美国之旅成为刘珈岑将近10年留学生活的开端。家里人原先只说想带她去美国玩一玩。在芝加哥落地后,一家人驱车前往印第安纳州。安顿下来后,父母突然问刘珈岑有没有兴趣体验一下美国的初中生活,并称他们可以给她办理手续,让她去感受一下美国的学习氛围。父母承诺,如果实在不喜欢可以回国继续念书。
刘珈岑在沈阳一路念的都是私立国际学校,对这种事情接受度也比较高,便决定尝试一下,最不济就是尝试失败,回国接着念初中。
于是刘珈岑便抱着去体验的心态开始了她的留美之旅。她的父亲在美国经商,在她留美之初父母也在美国陪她。相比于前辈,刘珈岑留学生涯的开端可以说相当顺遂了。
刘珈岑去报到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一段时间了,不久就赶上一些考试。她在国内上的国际小学和初中都是全英语环境,而美国七年级的数学才学到分数的加减乘除和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刘珈岑考得非常好。学校认为她的水平已经远超她现在上的课程水平,就给她安排了各个学科的能力测试,以确定适合她的课程难度。
课表全部更新过后,她的英语课被安排到了本地学生水平,数学也提到了当地高中数学的难度。此时刘珈岑才真正感觉到美国和中国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中国大家课程是统一的,学得好学得不好,大家还是要上一样的课,个人无法选择。但是在美国,个人可以尽可能发展,并鼓励学生在其强项上不断加强,甚至允许初中生去上高中课程。
她渐渐体会到了这种模式的好处,因为她很偏科,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模式反而更适合她,于是刘珈岑决定留在美国念书。家人早已有了准备,绿卡已经申请下来,学区内的房子也安置好了。
生活无忧,语言和学习也没什么障碍,与前辈留学生相比,刘珈岑这一代人少了很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但也碰到了别的问题。虽然她英语很好,但周围的同学们都是从小就彼此认识的,从一个小学读到同一个初中再到同一个高中,可能已经认识十几年。刘珈岑第一天去学校食堂时,相熟的同学们坐一张桌子,她甚至都不知道该坐哪里,还是当时带她进学校的老师把她安排到了一个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