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齐尔的创作与思想:怎样去安顿现代人无家可归的灵魂?(8)
2024-06-14 来源:旧番剧
二十世纪初叶的德奥地区,虽然有普朗克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为代表的科技的突飞猛进,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依然十分有限,科学进步瓦解了传统的认知和价值体系,催生了形形色色的新思想、新观念,却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反而带来更多新的矛盾和冲突。与此同时,同世纪之交转型紧密相连的“世纪末”情绪也充斥整个社会,一部分人对普遍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导致的传统瓦解感到悲观失望,呈现出颓废萎靡之势;另一部分人则正好相反,兴奋地把这种世纪更迭看作是充满希望的新时代的起航。这两种对立的“世纪末”情绪在此书中都有体现,总体上积极姿态胜于消极姿态。至于唯美,小说中也一再将性、道德和美联系在一起,把主人公的性渴望部分地描绘为一种美的体验,把主人公曲折寻找自我的过程定义为面对生活和现实的一种唯美姿态的获得,故而可以说小说畅销与当时的“世纪末”颓废唯美风潮确实存在一定关联。
新京报:如小说名所示,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迷惘”。概括来说,托乐思所迷惘的是什么?
罗炜:这篇小说结构上分为四部分,一头一尾交代小说中心事件发生背景和最终结局,篇幅很短,中间两部分占据全书百分之九十篇幅,细致描绘主人公托乐思随着情节展开而出现的一系列精神和行为上的混乱与偏差。其中,第二部分主要涉及托乐思的知识性迷惘:如托乐思仰望天空而产生的对无穷大的冥想令他感到个体的渺小和无助,这与学校和社会之前向他灌输的人定胜天的人道主义大相径庭;再如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数学这种普遍被视为理性的科学,居然也充满非理性因素,居然会有无理数、虚数、两条平行线的相交;而被万众膜拜的康德哲学、歌德和席勒的古典文学以及被学生景仰的数学教授面对托乐思的迷惑不解竟是那样的迂腐和无能!思想混乱导致行动失控,托乐思开始和不三不四的同学混在一起,一步步滑向堕落的边缘。
《学生托乐思的迷惘》,[奥地利]罗伯特·穆齐尔著,罗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9月。
小说第三部分便聚焦了他的那些道德迷惘,尤其是在性道德上的摇摆不定甚至是放纵下流而不自知:如一再把母亲和妓女相比;又如不仅不制止其他两人对巴喜尼的虐待,反而还能从旁观中获得所谓美的享受和性的快感,直至最终不可遏制地和后者发生同性关系等。托乐思的这些迷惘其实就是当时欧洲已十分突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精神等各方面危机在一个典型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简言之,就是西方文明总危机的各个层面通过青春期这样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折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