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马加:人类只要还存在,诗歌就不会消亡|纯粹现场(26)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高兴:西川先生又提出了他的很多独特的角度。你们来之前文东先生讨论过马加诗歌中赞颂的审美功能,你刚才说的从文化到文明实际上同文东先生的观点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处。今天这个场合特别让我感动,最近我多多少少参加了一些诗歌活动,但是今天下午真的非常让我感动,不到3点开始很多读者就在现场,不离不弃,诗歌的荣耀我们感受到了,此时此刻,我倒是可以特别自信地说当一个诗人真的是很幸运的事。刚才张杰的提议特别好,有很多现场读者在,他们也带着一些问题来,先请读者提问,最后马加兄再做个回应。
活动现场嘉宾和读者互动
读者A:我问一个问题,我读马加老师诗的时候能够很明显地有一种感觉,中国第一位诗人屈原在写诗的时候所处的文化环境相对于中原文明有一些在核心文明之外的感觉,马加老师写诗的时候是不是也是站在像大凉山在很长时间内和中原的文明有一定的距离和有一些隔绝,会不会构成马加老师的诗中的独特性,我不知道该如何去描述,我有一种读屈原的《楚辞》的感觉。
读者B:马加老师的诗歌被翻译成了四十多种文字,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优秀代表。有人说诗人是替无言的天地发言,我读马加老师的诗歌发现里面有非常多自然界的事物,比如鹰、雪豹、太阳、河流、岩石,这些意象给人感觉非常恢弘壮大、气势磅礴,感觉能读到里尔克诗歌的意味,中间充满了哲思。我想请教一下,马加老师是如何巧妙构思将这些自然界的意象赋予它以诗意和哲思的?
读者C:我也是凉山人,您诗中很多具象的事物,像火塘、斗牛、山鹰感觉就是把故乡在我脑海中的画面慢慢描绘出来,您的诗歌能在世界这么多国家被传扬,这么多外国诗人读到您的诗歌给您如此高的评价,是您身上的民族性得到了世界性的拓展。一个诗人如何能够把民族性的东西跨越山川、超越文化甚至打破语言上的界限,把它撒播到不同的文化中,怎么把民族性和世界性打通串联起来,这是我在感动之余的好奇。
高兴:有请马加先生针对读者的问题做一个回应,也是对今天的分享做一个回应。
吉狄马加: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写诗、诗人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