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榆林丨花开晚劲生命常青—再论剪纸大师郭佩珍作品的艺术生成(4)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苦难无疑是所有艺术作品的酵母、助长剂。但是,苦难绝非艺术家的成因,否则,经历过苦难的人皆艺术便成艺术泛滥的十足笑话。
郭佩珍受尽生活的煎熬,当她的剪纸作品名誉天下时,她已是接近人生余尾的六十岁。随着背在身上的枷锁“地主”成分的抹去,作为艺术大家郭佩珍标志之一的剪纸也正式丰满翼健地出壳亮翅,奋飞翱翔于蓝天云际,令人敬佩,翘盼于振作欣喜,骄傲在黄河与高原交汇之间的风剪巧构,振作灿烂的天设地造之神奇的艺术创造的别开生面。
“一切艺术皆苦闷的象征”,日人厨川白村对艺术的概括用在郭佩珍的艺术生涯中,那真是一针见血的应谶。不过,郭佩珍身上酝酿着巨大的创造因素,寻求艺术之突破口一直是郭佩珍大师之不倦之意愿。
所以,越是压迫之惨烈,郭佩珍渴望摆脱枷锁,获得自由释放的心劲就愈发不可抑制。不然,那颗勃发之冲动的心就会窒息而死,枯萎零落如着霜之秋叶。正如我在拙作“情深贯注,艺概心扉——霍文多人物传记《郭佩珍》《王向荣》读后”中所言:
“英雄断臂,杰士困局,郭佩珍母亲常常为生活流泪,漫漫长夜中对月长叹。为打发过分的压抑,愁苦,每到孩子熟睡后,李翠就着煤油灯,一个人想象着美好,一边在废纸的折叠中,左剜右移舞动着手中的剪刀。随着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图案展现在眼前,李翠母亲好似忘记了一切的不幸,陶醉于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那鸟儿是快乐地叫唤着飞翔,那媳妇是幸福地仰头向上,那孩子是站在鱼鱼身上的漂亮。
日本文艺理论大家厨川白村将艺术称为“苦闷的象征”,郭佩珍母亲纯粹是在剪纸中寻求一种苦难的解脱。郭佩珍有着和母亲一样的歇斯底里的苦愁,当然,那种出于本能的心灵手巧的遗传也是亘古难弃。所以,寻求美的解脱用以释放痛苦的压抑,郭佩珍比母亲更显急迫,更显执意,更加专心致志地注重美轮美奂地扩大放飞。最为难得的是,作为一名农村女子,郭佩珍的剪纸艺术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她要表达一种愿望,竭力为一种思想,她的善良是通过控诉不公而迷彩世界。”
郭佩珍的剪纸作品完全渗透着艺术的伟大感染力,是一种人本自由的自然属性的充分发挥与美的追求不懈的独特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