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时,吓哭和爆笑能并存吗?(3)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编剧克瑞格·马兹的一句话可以作为《惊声尖笑》系列的注脚:“写剧本最重要的是写出最恰当的笑话。”
影史上有过更“纯粹”的恐怖喜剧片吗?不仅有,且这一次中国电影在类型探索上是早于海外的,八九十年代港片里的许多鬼怪片、灵幻片、僵尸片都是恐怖喜剧。
1979年的《茅山僵尸拳》第一次让僵尸穿上了清朝官服,确定了这类恐怖喜剧片里僵尸的造型特征。1980年,洪金宝组建的宝禾公司拍了一部《鬼打鬼》,集僵尸回魂、道士斗法等元素于一体,一举拿到香港年度票房榜第4,原本归属恐怖片范畴的灵异题材和喜剧形式初步进行了结合。
到1985年的《僵尸先生》,港产恐怖喜剧片的角色设置、情节走向都已定型,在《鬼打鬼》里就扮演茅山道士的林正英开始以“九叔”形象深入人心,诸如功夫奇观、师徒逗乐、艳鬼迷情等元素也成为了此类影片必备。
众所周知,“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港片黄金年代一大特征就是“快”,《僵尸先生》后,港产恐怖喜剧片井喷,仅第二年就有《僵尸翻生》《僵尸再翻生》《僵尸少爷》《僵尸家族》《僵尸怕怕》等6部跟风之作扎堆上映。
除了“道士打僵尸”这套模版,港产恐怖喜剧片也探索过其他五花八门的呈现方式。比如从《僵尸家族》加入儿童片元素、塑造人畜无害的“小僵尸”开始,小僵尸也成了热门银幕形象,出现在了后来的《僵尸家族》《一眉道人》等影片里。1987年《猛鬼差馆》融合了现代警匪片元素,《猛鬼学堂》《猛鬼大厦》等相似作品也相继问世。
90年代此类影片开始显露疲态,缝合泰国降头术、埃及木乃伊的《鬼咬鬼》,缝合非洲部落巫术的《非洲和尚》等奇葩影片过于天马行空,实际上是创意枯竭的表现。虽然也有周星驰《回魂夜》这样以都市灵异为切入点,因个人特色而在影迷群体中风评尚可的作品,但整体颓势是无法逆转了。
理解香港恐怖喜剧片为何出现、为何存在的核心维度,就是将其视为“港片”的一部分——这批电影并非来自某个个体、某部单片的刻意创新,而是在港片生产逻辑与整体风格下自然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