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走出的奇女子解读绯闻背后的民国才女凌叔华(3)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凌叔华在后花园的闺房被父亲布置成一间精致的画室,《古韵》中这样描绘:“我的房间布置得像真正的画室,家具都是爸挑选的……面对紫藤的窗前摆放着一条黑漆桌案,光滑透亮,可以反照出美丽的紫藤花……一张红漆桌案放在面朝紫丁香的窗前,这种红漆是北平最好的,红得发亮,看久了令人目眩,简直妙不可言。”
如今闺房早已经不见踪影,唯有一架紫藤,不知是否是当年小女孩窗外所见的那株。
高墙后女性的悲哀
站在如今已经物是人非的史家胡同24号院里,遥想凌叔华很多小说中关于这里的描写,眼前似乎百年前的情景重现。这所宅院是凌叔华小说创作的源泉,因为这是她生长的环境,里面生活着她最熟悉的人,她记录下这里的快乐美好,但更多的是高墙里的无奈和悲哀。
1921年,凌叔华考入燕京大学后便有志于写作,当时,她给到燕京大学讲授“新文学”的周作人写了一封信,信誓旦旦地说:“我立定主意做一个将来的女作家,所以用功在中英日文上,我大着胆,请问先生肯收我做一个学生不?中国女作家也太少了,所以中国女子思想及生活从来没有叫世界知道的,对于人类贡献来说,未免太不负责任了。”
1924年,凌叔华在《晨报》文学副刊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此后写作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古韵》等多部小说,从这些小说中,习惯于“把自己裹得紧紧的”凌叔华难得地展露出她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