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神话看不同的执政理念与国际关系(14)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再比如《女娲补天》。有关女娲补天的故事有多个典籍记载,如《列子·汤问》、《淮南子·览冥训》等。在这些记载中,女娲面临的是“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焰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如此才“炼五彩石以补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在华夏文明传承中,这个故事被用来传授不同层次的智慧,如道家用以传授丹术生命科学、协助人类进化,儒家等民间传说借之传输华夏的传统政治理想与社会道德:无私无畏、舍身忘己。
总之,无论是哪个渠道,在这些叙述中,共同强调的是女娲的智慧和勇气、女娲的谦虚与爱民。女娲为解救天下万物生灵,不辞辛苦,忘我献身,最终将自己化为最后一块补天石、为天下众生创造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在历史的长河中,女娲传说中揭示的这些高尚理想与传统不断滋养、孕育着华夏民族兼善天下、济世利民的情怀,铸造着华夏仁义尊贵的民族魂。
然而,这个故事在被翻译成英文等欧洲语言时,女娲简直变成了暴力、残虐的象征,因为这些翻译着重强调这个故事中看似颇具“暴力性”的两句话:“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这两句话也成了西方妖魔化中国文化、华夏文明“在本质上具有暴力属性”的“佐证”之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偷窃者的心中,人人都是盗贼,暴力者的眼中也只能有暴力。一个崇尚暴力与强权武力、把“赢者通吃”作为“理所当然”的社会文化,自然无法理解一个和谐宇宙、高度发达文明的思维意识,更不必说付诸实践了。这一差别也反映在历史上历代王朝及当代的国际关系中。
现代人往往喜好提及“长城”这个华夏民族的象征,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这绵延数千里的长城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华夏民族卓越、令人惊叹的工程技术、坚韧的性格,长城更是华夏民族“和平”传统的一个见证:即使在自己文明最强盛的时刻,也宁可防御于内,不攻击于外。在华夏民族漫长的、在一系列领域都遥遥领先世界的最强盛时期,她并没有因自己在科技、经济、军事上的强大而置世界于自己的掌心中,没有试图以强权霸凌弱小,反而显示了西方诸强从未有过的克制,以礼相待他者,并多以各种安抚政策使小国在与自己交往中获利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