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让你变蠢了吗?(5)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正因为「模糊之美」,才能让你享受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切:
审美、幽默、情趣、智慧以及爱。
我们可以总结,人类是用“想象-猜测-微调-检验”的方式去认知世界、学习知识。
「猜想」是思维的模糊体现,它弹性,柔韧。
尽管模糊思维偶尔也犯浑,但大体上运作良好。
我们常说没有现代科学,就没有人类文明,但说句公道话,没有人类的模糊思维,也不会诞生现代科学。
正是填补模糊的欲望,驱使我们创造了意义,建构了整座科学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人类思维自古至今始终备受诟病,哲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等都是批判模糊思维的常客。但俗话说的好,打是疼骂是爱。
批判是求进步,而不是让你全盘抛弃。
人类思维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承认自身的不完美,于是,倒逼着我们创造了「科学」来弥补先天不足。
但是,“精准无歧义、量化可证伪”的科学,真的能替我们解决一切问题么?
四、科学的边界,成也数学,败也数学
我活到这个岁数,领悟的道理极少,其中之一就是:凡事有个代价。
科学之所以取得今天的绝对霸主地位,依靠的是「数学化」。
人类的模糊思维用于沟通、思考一切与「人」交融的事物固然方便,然而一旦我们用人类自然语言(人类思维)系统化认识世界时,会发现它存在太多歧义、累赘,操作复杂。
想象一番没有数学的世界。每个月发工资,老板随手抓一把钞票给到磨洋工的小李,又随手抓一把钞票给到努力工作的你,会是什么感受。
数学语言正是为了修正人类的随性、模糊而创造出来。
数字本身抽离了具体意义,正因为如此,它可以代表一切,量化万物。
譬如,数字90。
它可以是美元,人数,概率,细胞分裂速度,距离,你想描述什么只需赋予相应的意义即可。
换句话说,我们凡事都可以先量化、建模,再根据庞大的数学公理体系运算得出结论(数学化)。
但这里埋下了一个元问题。
人类理解力始终建立在感性直观之上,它跟“数学理解力”的差别好比直线与指数曲线,起初还能彼此交汇,但走的越远,两者越难彼此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