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11)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譬如说,智能机器人不必拥有物质的身体,不必占据物理空间、消耗资源,而只是以算法为基础的“虚拟人”,在虚拟时空承担和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无论如何,人被包括生物科技、智能科技在内的现代科技所重新塑造,正在研制的智能机器人不断趋近于人,获得人所特有的一些基本特征,人的思维和行为日益与各种智能系统协同或一体化,这不仅模糊了“人”与智能机器间的原则界限,而且对“人是什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瓦尔·赫拉利直言:“这些改变触及的会是人类的本质,就连‘人’的定义都有可能从此不同。”虽然关于“人是什么”,或者人的本质是什么,哲学家们一直众说纷纭,聚讼不断,但如果我们清理一下既有的权威说法,那么不难发现,几乎每一种观点都正受到质疑。
第一,“思维”曾经被认为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骄傲。早在20世纪40年代,“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A.M.Turing)就讨论过计算机思维的愿景,于1950年提出了测试机器能否像人一样思维的“图灵测试”。虽然有人质疑“图灵测试”的合理性,如认为它仅仅依赖于语言,类似于游戏,忽略了测试结果的单一与人类智慧的多维之间的差异,等等;但瞄准通过“图灵测试”而进行的科技探索,一直是人工智能曲折前行的推动力。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人工智能正冲破人们以前所设想的一个又一个局限,在不少人类傲视机器的领域取得进展。智能机器不仅能够根据人们编写的算法采集、存储、处理大数据,而且能够比人类更好地完成许多特定的任务;它们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越来越强的自主性、精确性和协同性,日益拥有类似人类的试错能力、大局观和控制力。
根据人工智能的技术特点和“进化”逻辑,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人工智能不仅能够通过“图灵测试”,而且声称“图灵奇点”正在日益迫近。雷·库兹韦尔预测:“通过软件和硬件彻底地模拟人类智能,计算机将可以在21世纪20年代末通过图灵机测试,那时机器智能和生物智能将没有任何区别。”若果如此,就对人的思维本质、人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智慧生命的观念构成了实质性的挑战。
第二,有目的、有计划的劳动或实践活动曾被马克思断言为人与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因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世界历史的真正基础;正是通过劳动,“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表现出自己的类本质。随着智能科技、包括虚拟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智能系统的活动正在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活动方式,扮演着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保证人们生产生活顺利进行、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重要角色。智能系统的活动是否属于劳动实践活动?它与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有何区别?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劳动实践的理解有关,无疑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无论如何,智能系统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劳动任务,并且在劳动过程中的自主性日益增强;我们甚至可以说,各种智能系统就是为“劳动”而生的,可以不间断地、不知疲倦地劳动,而一旦停止劳动,它可能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