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科学家和环保人士是在高喊“狼来了”吗?(4)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完好无损的栖息地只剩下孤立的板块,难以支撑曾经繁衍生息于大面积连续栖息地的缤纷生命。其他主要威胁还有:过度捕获野生动物和过度采集野生植物用作食物、药物和建筑材料;外来入侵物种(通常是意外引入的)将地方特有物种赶尽杀绝。
我想强调的核心观点是,我们不应认为气候变化与其他威胁因素没有关联:不同威胁因素的相互作用正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大挑战。尽管如此,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挑战是独一无二的。
气候变化是当前最为棘手、极具争论的议题之一。争论大多围绕在不确定性上:我们有多大把握说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我们确定气候会继续变暖吗?学校教的科学知识绝大多数具有毫无争议的确定性。有时候,我们难以领会科学前沿其实充斥着不完整的知识、争论,以及很多有益的不确定性。将气候变化这样的紧迫议题告知社会,我们必须权衡现有的证据,在此基础上形成一致意见。
为了响应完整客观地评估气候变化的呼声,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该委员会由全球数百位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组成。尽管不断招致争议和批评,它依然是气候变化问题最权威的信息来源。IPCC已发布了四份有分量的(确实非常重)评估报告,最新报告于2007年发布(2016年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这些报告中塞满了成千上万的研究结果以及字斟句酌的解读,总结了关于气候变化的一致意见。评估某种说法正确与否的可能性时,作者们会用非常可能(可能性高于90%)或可能(可能性高于66%)这样的词语来表达。
冰雪在融化,海平面在上升,这些证据无可置疑地表明地球在变暖。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地球整体的变暖趋势在不同区域反应各异。比如,20世纪增温最强烈的是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而一些区域实际上变冷了,比如北大西洋北部(距格陵兰岛不远)。与此类似,降雨的格局也有地区差异,一些区域更潮湿(包括南北美洲的东部地区),而其他区域更干旱(包括非洲北部的萨赫勒地区)。
“气候门”令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降低
因为科学研究的方法严谨、持论公正,以及外部专家的认真评议,公众给予它的信任度远超政党和游说团体的宣讲。身着实验服、穿着短袜凉鞋的老派科学家散发着不可置疑的气质。对科学家的尊重当然不是普世的,但大体上公众信赖他们。不过,这种信任需要努力争取,而且说丢就丢。
近来关于气候变化的争论已然令公众有些丧失对科学的信任。特别是那起被戏称为“气候门”的丑闻:顶尖气候专家的邮件遭到泄露,他们似乎在掩盖什么。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使用了有问题的数据作为气候变化的证据,公众于是怀疑科学结论是否可靠。尽管独立评审已经澄清,这些科学家并没有犯什么大错,也不存在能够影响IPCC关键结论的失误,但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无疑是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