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石窟”长廊背后:浙大这支文物数字化团队让国宝活起来(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云冈三窟复制项目数据采集现场。受访者提供
和时间赛跑
在中国代表性石窟寺的考古工作现场,总能看到李志荣的身影。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作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她每年有超一半的时间在田野一线。
在文物保护的进程中,有一项最终的不可抗力:时间。
随着时间推移,文物的本体难免会遭到自然力量侵蚀,其承载的历史信息会发生变化,甚至有消失之虞。比如石窟寺文物,不论石灰岩还是砂岩,都很容易受雨水、渗水等各种水的侵蚀。而岩体溶蚀,会使洞窟雕刻表面风化、形成碳酸钙堆积等各种令人担心的病害问题。因此,快速高效科学地记录、保全文物的全面信息,成为当务之急。
李志荣12年的工作伙伴刁常宇,这位浙江大学最早投身文物数字化实践的计算机领域学者,对自然之力导致文物信息消逝的感受则更直接。
作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副主任,刁常宇是文化遗产高保真数字化信息采集领域的专家。他提到,云冈研究院对云冈石窟的形变监测发现:在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之间,云冈石窟岩石风化脱落最深的地方,居然有5毫米。
这个速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云冈石窟的一部分,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同样的问题,不仅存在于云冈石窟,也存在于无数个文化遗产里。
“我们的工作就是和时间赛跑。”以李志荣和刁常宇为带头人,浙大文物数字化团队共有54人,一半以上是负责田野调查和数字化的工程师,还有15位是从事文物考古研究和数字化技术研发的专家。
今年夏天,团队的4支田野小队分赴全国,为河南龙门石窟奉先寺、重庆大足石刻、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与佛光寺,以及杭州广济桥进行数字化“复刻”工作。
这场争分夺秒的角逐,对象是强大的大自然。团队采用的多图像三维重建技术,通过对文物进行多角度拍摄,让计算机借助软件提取文物的“特征点”,借助算法计算出文物对象带纹理信息的三维模型,再结合激光数据,最终生成高保真的模型数据。

穿越时空的“石窟”长廊背后:浙大这支文物数字化团队让国宝活起来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